荔城区黄石镇凤山沟新面貌(资料图片)
荔城区黄石镇凤山沟新面貌(资料图片)
清风拂河,水面微波荡漾。在荔城区,临水而居的老居民重新领略儿时的家门口风光。
三年时间,水系纵横交错的荔城区以一盘棋的思维,把“提升环境、美丽荔城”这个目标逐步变成现实图景。
三年时间,通过城乡污水整治PPP项目,荔城区全区实现城区雨污分离、农村污水收集处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构建了覆盖全区的污水收集处理大脉络,大力提升区内木兰溪水质,为开拓全域治理木兰溪局面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
引入资金 补齐基建
城市生活污水治理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的民生事业。据荔城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往,项目建设过度依赖政府性投资,造成项目整体成效不佳、城乡污水收集输送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
为此,荔城区于2017年起开始引进社会资金,通过采用PPP项目作为政府公益投资的有益补充,扩大资金来源。经招标选中的莆田荔清公司,整治项目总投资约9.79亿元,服务期限15年。项目工程共包含4个部分,分别是城区雨污分流工程、农村污水整治工程、安置房污水收集提升工程和室外消防系统增设工程。
经营期内,委托方进行三格式化粪池(新建及改造)、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而维护服务范围则涵盖项目建设范围内的污水处理及污水处理站、污水收集管网、污水提升泵站、地埋式污水处理设施、消防栓及管线等的检查、保养、维护、更换等内容。
三年来,按照“整体招标、整体签约、整体设计、分期实施”的工作思路,加上项目实施过程中,荔城区住建局牵头负责组织推进,区直各相关部门和6个镇街通力协作,荔城区城乡污水整治成效显著。
截至8月底,荔城区城乡污水整治项目已完成三格式化粪池新建改造4.9万户、污水管网约1010公里(主管约500公里,支管约510公里)、污水处理站6座、污水提升泵井219座,城区雨污成功分流。此外,85个建制村、16个安置房生活污水的提升改造也顺利完成,有效解决了此前全区水质不达标、农村生活污水直排河道、水体黑臭等诸多问题,补齐了城乡生活污水收集治理的短板。
目前,项目涉及的村居已可接入市政污水管或小型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部分村居山地、低洼地因地势原因采用三格化粪池 就地消纳模式处理。未纳入PPP工程的村居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已由生态环境部门全部纳入编制的县域2020—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逐年逐步推进整治。
分步推进 提质扩容
三年前,如果来到荔城区的乡村,可见农村生活污水随处随意排放,直排水系河沟的收集处理呈现为零收集处理状态。同时,污水提升泵站处于架空状态:污水厂进水浓度不高,处理系统长期在低有机负荷下运行,造成出水水质不达标和能源耗费高等问题。
为此,全区通过系统建设农村生活污水管网、预留井及处理设施,构建起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大脉络,85个村大部分生活污水可接入市政污水管网或小型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
老管通,新管生,污水有了更好的去向。如原先未能收集到污水的荔港污水提升泵站,截至9月已达平均日输送量1万吨,最高可达1.3万吨。数据显示,2017年,荔城区生活污水收集量为5.68万吨/日,此后逐年攀升,今年污水日处理能力已提升至约8.33万吨。
荔城区的老城区内,由于地势低洼、人员密集,加上生活污水多经涵洞排放至周边河道,河道常常黑臭。项目行进中,政府探索出一条控源截污的有效路径,即在雨污合流涵洞末端实行截污工程。如在军分区及东里巷周边旧居民区新建约130米生活污水管道和1座污水提升泵站,实现该段雨污合流涵洞截污提升至东园路市政污水管网收集,并在下戴河实施拦污坝工程,助力城市黑臭水体“销号”。
而对雨污混流现象,则通过对重点地区如阔口小区、荔梅花园、九五医院、黄石镇集镇区等实施雨污分流改造,提升污水厂进水浓度,使得荔城区在全市率先实现生活污水COD指标达标。
此外,荔城区还因地施策,有力破解低洼地、村落分散地区的污水收集处理。如新度镇宝胜村,地形复杂、村落分散,且位于壶公山红山水库饮用水保护区内。项目因地制宜,采用三格式化粪池 小型就地处理模式:先在蕉坑、牛头埔各建设1座小型污水处理站,采用MBR一体化处理工艺,通过三格式化粪池处理后收集进入小型设备深度处理达标后就近排放。尾水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一级A排放标准,采用定期运出方式处理,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源保护。
完善监管 确保长效
推进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建设是基础,运行是关键。
为从机制上保证治理设施稳定运行,荔城区通过建立区直部门、各镇街、参建单位专人快速联络机制,定期组织召开城乡污水整治例会形成具体问题快速协调,建立“荔城城乡污水整治工作”微信群等方式,将相关政策要求、工作进展动态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及时分享交流,协调解决。此外,荔城区政府还鼓励以奖代补,按照50元/米、每户最高不超过500元的奖励手段,促进镇街接户管工作顺利开展,打通生活污水收集的“最后一公里”。
同时,通过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将项目建设全过程纳入监督范围:一是由区住建、环保生态部门加强排水许可批后管理;二是区质监站通过项目监管系统,随机选择检查施工段和随机抽取执法检查组,加强现场施工质量监管。政府还发动镇街分管领导、包片干部、村居主干和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监管,不定时组织区直相关部门对工作推进情况加强督查通报。
“作为运营方,我们引入中核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的运营队伍,专项负责项目的运营维护任务。”荔清环境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群说,公司还建立起与各镇街信息共享机制。
对于已建成的200余座泵井、处理站,公司目前采用的是分散式管理模式。为确保污水收集处理排放监管的稳定,公司加强对现有污水处理站点的实时监测和管理。“目前,我们正在搭建一个智能数据运维监控管理平台,该平台集自动化、信息化、物联网为一体。”林群说,这将为运营管理的升级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使运营管理由分散转向集中,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营管理成本,也使监管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