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3年到2000年前三季度,区域经营总收入从11.6亿元增长到16210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32.6 %;商品销售额从10.5亿元增长到14370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32.5%;进出口额从3.2亿美元增长到113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5.9%,已相当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出口额排名中第8位的规模。
交出这份亮眼成绩单的,是与浦东开发开放共同发展起来的上海自贸试验区保税区域。
作为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窗口和联接国内国际市场的桥梁,保税区域历经三十年的艰苦奋斗,已从一片芦苇地,发展成国内经济规模最大,业务功能最丰富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半壁江山。
保税区信息中心主任戴擎宇表示。
据了解,30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保税区域以外高桥保税区为起点,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创造了“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全国第一家外商独资贸易企业”、“全国第一个国家进口贸易创新示范区”、“全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全国第一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等多项全国第一。
在制度创新方面,保税区域创造了一系列具有首创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在海关的支持下,保税区域围绕投资贸易便利化,从“分批出区、集中报关”“空运直通式”“EDI无纸通关”到“先入区、后报关”“货物状态分类监管”“十检十放”,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监管模式。
在功能拓展方面,区域推动了总部经济、平台经济、融资租赁、跨境电商、全球维修检测、对外文化贸易等新型贸易产业业态发展。1993年,在税务等部门的推动下,区域成立了“上海保税生产资料交易市场”,后更名为“上海保税商品交易市场”,市场以集中开增值税发票的服务模式,简化了外资贸易公司出口代理权。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逐步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产品专业交易服务平台,建成机床、酒类、化妆品、医疗器械、智能制造等专业贸易平台。截止2020年前三季度,已吸引8个销售规模千亿级、8个销售规模百亿级商品品类在区内集聚。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保税区域依托“三位一体”服务机制,持续提高审批办事效率和通关便利化水平。2016年,在公安部门的推动下,区域率先在全国建立了“外国人服务单一窗口”,实现外国人居留许可、就业证、外专证和体检预约等业务一窗受理、并联审批、信息共享。2018年,优化升级至3.0版,引入容缺受理机制。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