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湖北省300万贫困人口吃上绿水青山“生态饭”

2020-11-03新闻11

阅读提要

湖北森林草原区、生态脆弱区、深度贫困地区高度耦合。2013年至今,我省发挥生态扶贫优势,落实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生态工程、发展生态产业,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直接带动26万多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近300万贫困人口从中获益。

挎着水壶,拎着干粮,10月9日一大早,53岁的护林员左瑞宝出门巡山。

左瑞宝是丹江口市丹赵路办事处三里桥村贫困户。此前,他一直没有固定收入,2017年被聘为生态护林员后,每年护林工资4000元,主要任务是在居住地周围的山林里巡逻,再种些核桃、药材,用他自己的话说,“脱贫稳稳的”。

像他这样被聘为生态护林员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省现有6.6万余人。

一张张脱贫笑脸生动诠释:绿色,是全面小康的鲜明底色。

孝昌县周巷镇公平村万亩油茶产业园俯瞰。该项目投资1.5亿元,开发山场面积1.5万余亩,年产茶油超10万斤,成为一座带不走的“绿色银行”。记者 田悦摄

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

丹江口市是国家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市,全省9个深度贫困县(市)之一。该市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万户9.86万人,贫困发生率36.5%。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汉江以南高寒山区、汉江以北石漠化山区和丹江口库区3个贫困带,贫困区域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

在我省,像丹江口市这样,既是贫困地区又是生态脆弱区的地方还有许多。“不仅是湖北,从全国看,森林草原区、生态脆弱区、深度贫困地区高度耦合。这些地区既是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也是生态扶贫的主战场。”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刘新池这样介绍。

生态扶贫,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一项项优惠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实现保生态和促增收双赢。

落实对贫困县项目资金的倾斜政策。2018年至2019年,共安排28个国贫县的林业改革发展资金9.05亿元,高于该类资金全省平均增幅10.74个百分点。

落实天然林提标扩面政策。将我省天保工程区外的2010.47万亩天然林全部纳入保护范围,把天然林停伐管护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亩16元。2018年至2019年,天然林停伐管护补助达7.87亿元,提高工程区贫困户纯收入。

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2018年至2019年,全省3318万亩国家级公益林和1380万亩省级公益林,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14亿余元,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奠定坚实基础。

落实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政策。2014年至2019年,全省新一轮退耕还林计划面积132.8万亩,涉及退耕农户40.47万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62万户,覆盖贫困人口44.56万人,参与退耕还林的贫困户户均年增收5640元。

落实生态护林员选聘政策。2016年以来,全省共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8.7亿元,选聘10万多名生态护林员,直接帮助10万多个家庭、26万人实现脱贫目标。

实施绿满荆楚、精准灭荒、长江防护林、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等重大生态工程时,优先吸纳贫困人口参与工程造林,获取劳务收入。据统计,2016年以来,累计近3万贫困人口参与工程造林,人均年增收近3000元。

群众有活干,青山有人护,荆楚大地绿更浓。

好风景“长”出新产业

“来,尝尝今年的大核桃!”深秋,走进保康县城关镇三溪沟村贫困户王西刚的核桃林,一片绿色的海洋。75岁的王西刚随手掰开刚摘下的核桃鲜果,请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一同品尝,果实香脆,甜在心头。

曾经,由于种植不得法,王西刚的核桃林多年不见效,只得撂荒。2015年起,保康县与省林科院签订科技服务协议,联合开展科研攻关,成立县核桃技术推广中心,配备核桃专兼职技术员100余名,引导贫困户改造撂荒核桃林。

荒山成了青山,青山又变成金山。如今,他家5亩核桃林年增收3万多元。满山的核桃树,成了一家人的脱贫树。

不仅是保康,全省37个贫困县抢抓新一轮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重大生态工程实施机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生态产业,一个个贫困山乡迎来巨变——

通城县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推广“村企合作”“公司+农户+基地+扶贫”等经营模式,由企业免费提供良种油茶苗、无偿提供技术服务、保底价回收油茶籽。仅黄袍山绿色产品有限公司一家企业,就在全县建成高标准油茶基地6万多亩,带动2400多户贫困户增收;

秭归县推进品种改良、熟期结构调整,成为全国首个“四季鲜橙”产区,引进阿里巴巴未来农场、京东、苏宁鲜果等龙头电商,年网销超10亿元;

蕲春县管窑镇在林下套种栀子花,吸引120余户农民投资入股,种植栀子花3500亩,举行栀香楚陶文化旅游节吸引游客,年产值达500万元;

神农架木鱼镇青天村原本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村民伐木种田、采药打猎,生活依然贫困。2016年以来,通过实施退耕还林、生态搬迁,全村110多户住进统一规划的青天袍茶村小区,依托旅游重镇木鱼镇发展生态旅游。坡耕地被种上经济林、景观林,保固了水土,也美化环境。如今,全村九成以上家庭办民宿,村民户均收入10万余元。

……

省林业局数据统计显示,截至今年7月,全省经济林种植总面积已达到2750万亩,种植和采集产值达566.8亿元,惠及贫困人口近300万人,基本实现贫困县(市)人均一亩经济林的目标;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面积已达到2403万亩,实现总产值479.7亿元,惠及近200万贫困人口。

选准产业,越来越多贫困群众吃上“生态饭”“长久饭”。

“两山”理念扎根荆楚

刚刚完成精准灭荒三年工程任务,咸宁市林业局局长吴炳贵最近又在谋划新的工作——引导辖区各县,申报省林业局开展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示范县。

据了解,今年起,省林业局将整合有关林业项目资金,选取部分生态扶贫基础较好的县市,深入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有效实现路径和机制,及时推广总结经验。

“生态资本造福于贫困地区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刘新池说,当前,我省在实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打造金山银山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不多。站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时间节点上,要继续引导贫困地区坚持走绿色路、打生态牌。

生态保护力度不松懈。省林业局生态修复处处长杨杉介绍,今年下半年起,我省将以“无山不绿、无水不清、无路不荫、无村不美”为目标,继续加大国土绿化攻坚力度。加强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乡村创建,今年力争建成国家森林城市1个、省级森林城市3个、省级森林城镇10个、国家森林乡村400个。同时,启动古树名木保护工程、乡村小微湿地建设试点,全面保护修复绿水青山生态系统,筑牢“两山”转化根基。

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转变。省林业局改革与产业发展处处长邹黎曙透露,将统筹运用好林业专项资金、贴息贷款等扶持政策,打造一批产业规模大、资源利用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有规模效益的林业产业基地,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增强示范带动能力。2019年,全省贫困地区新增国家林业龙头企业3家、省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6家。数字,还在不断刷新。

向改革要活力,“两山”转化支撑力更足。我省将探索生态保护效益补偿试点,争取财政支持,逐步提高全省天然林、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扩大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范围,力争到2022年,构建起覆盖全省自然保护地的湿地生态补偿体系。同时,加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产品价值充分体现出来,引导生态受益者对生态保护者的补偿,提升林业比较效益。

由绿美到绿富,前景一片光明。(记者汪彤汪训前通讯员赵辉)

#扶贫#生态#贫困人口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