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1月3日讯 蔬菜种植基地里,菠菜、小葱等各类蔬菜涨势喜人,生产加工车间中,机器轰隆,加工、脱水、包装有序进行。在胶州,有这样一位巾帼企业家,她不仅依托高品质、高质量、高标准的农产品加工走出了国门,更是构建起一套“企业+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带动周边农户走出一条稳稳的致富路。她就是青岛顺昌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建娥。
今年67岁的张建娥是地地道道的胶州人,1976年,她进入胶州外贸冷藏厂,自此与农产品结下了不解之缘。2000年企业改制,两年后顺昌食品正式注册成立,从国营企业转为民营企业,张建娥也成了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民营企业家。“当时我就意识到要适应市场竞争,就必须让企业改变原先的惯性生产思路,‘多条腿’走路。”由此,冷冻果蔬逐渐成为公司当时的新品线之一,而张建娥也随着出口规模越做越大,逐渐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
“近几年,我越来越感受到青岛对于企业家群体的无限吸引力。与此同时,也正是缘于越来越多企业家的支持和加盟,青岛得以迅速发展。”张建娥说,她希望通过不断创新,持续带动周边乡村发展。
“做食品,安全和质量就是生命。”采访中,这是张建娥经常重复的一句话。为了把出口级的食品摆上国内消费者的餐桌,2012年,张建娥带领企业“二次创业”,筹备打造内销品牌“喜满年”。“我们内销的水饺品系,光是研发就花了将近三年。”张建娥告诉记者,“喜满年”系列食品2015年正式面市,如今已经逐步开发包括饺子、海鲜酱、面点等在内多款产品系列,“几乎每个品系都要历经几万次研发试验,同时坚持国内国际“同标、同线、同质”,严格把控生产的高标准质量,确保每一道工序都达标。”张建娥说。
如何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作为农民企业家,张建娥没少在这个事儿上下功夫,最终,她决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公司在种植前都会与基地签订相应的种植收购合同,确定最低保护价,明确双方的供求关系,切实保护了农户的自身利益。随着近年来规范化基地的培育,我们的种植的果蔬品种多达几十种,在这一背景下,农民的收益也有了进一步增长,比原先单纯种植粮食作物要更为可观。”张建娥给记者算了笔账,抛除土地出租的租金,以种植小松菜为例,每年可以种植两茬,每年总亩产量为8吨,每亩毛收入约5600元,如果单纯种植粮食作物,每亩毛收入在2300元左右,因此,种植果蔬的总效益同种植一般粮食作物相比,年增收在3300万元以上。同时,为解决种植基地周围闲散劳动力就近就业的问题,公司在种植基地附近设立了20多个原料加工点,在减轻工厂废物处理压力的同时,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