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他草拟顺治14宗罪,为何还被康熙重用40年?

2020-11-03新闻17

1

对于王熙这个人,大家只要想到那道顺治罪己诏,就不陌生了。

《清史稿·王熙传》记载,顺治 十八年正月,世祖病危,特召王熙至养心殿撰写遗诏。王熙伏地饮泣,不能下笔,世祖勉励他抑制哀痛,就在御榻前草拟第一条进呈。后来,王熙奏请移到乾清门撰拟,进呈余文,皆报可。当晚,世祖驾崩。

王熙时为翰林院掌院学士,加礼部尚书。他能够一挥而就,证明很明白顺治和情势的政治需要。他是顺治四年进士,入选世祖第一批日讲官,很得皇帝欢心。他于顺治十四年七月晋升弘文院学士。其父王崇简,为明崇祯十六年进士,被举荐仕清后不断升迁,官至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此时正为国史院学士。

父子双学士,堪为佳话。

顺治帝高兴地说“父子同官,古今所罕”(《清史稿·王熙传》)。

顺治帝命其为经筵讲官,教习庶吉士,充武会试正考官,擢礼部右侍郎。顺治十七年六月,王熙到景运门内值班。太宗天聪三年,清代词臣始有“入承儤直”之制,顺治亲政后多次命大学士、学士于太和门更番入直。王熙入直前,顺治特谕:“翰林院各官,原系文学侍从之臣,分班直宿,以备顾问,往代原有成例。今欲于景运门内建造直房,令翰林官直宿,朕不时召见顾问,兼以观其学术才品。”(《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翰林院职掌》)五月后,王熙加礼部尚书,再次与其父同官。

此时的王熙,刚过而立之年。他勤于职任,成为了顺治帝晚年最赏识的汉臣。

他所代笔的顺治罪己诏,究竟是顺治帝的临终遗言,还是四辅臣授意而为之,当存疑。遗诏大肆责备大行皇帝“渐染汉俗”,不遵旧制,重用汉臣而“致满臣无心任事,精力懈弛”,对明朝亡国乃“偏用文臣”“委用宦寺”而“不以为戒”……林林总总的十四条大罪,历数他背叛祖宗崇满抑汉的既定国策、险些葬送太祖太宗创立的基业,没有一条涉及他的历史功绩和政治作为。自责的文字很刻薄!

王熙奉谕书写遗诏一事,《清世祖实录》不曾提及,只是强调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为辅臣,“皆勋旧重臣,朕以腹心寄托”。

顺治帝患痘,高度昏迷,即便回光返照,亦不免昏沉浑噩,怎么那样条理清晰地全部归罪于自己。遗诏有孝庄太后妥协、四大辅臣造作之嫌。四辅臣上任伊始,便裁撤顺治设置不久的六殿阁制内阁,恢复为关外旧制内三院,逐步加强满洲大学士人数。满洲保守势力重新抬头,抛弃了多尔衮、顺治帝承袭明制拉拢中原士大夫的新政策,利用遵循关外旧制使他们从制度上凌驾在主体民族汉人之上。

王熙掌管的翰林院,在一片“率循祖制,咸复祖制”(《清圣祖实录》卷三)的呼声中,被撤销了。本享有礼部尚书待遇的王熙,被安排回弘文院任学士,不久转任礼部左侍郎。后来,他因失察钱粮主人参加考试,被削尚书衔,降一级留用。

2

这是四辅臣有意考验王熙的政治纪律。王熙忍受了这一切,直至康熙五年十一月,才被擢升为左都御史。这时是四辅臣摄政,康熙帝还是龙椅上无话语权的傀儡。

王熙恪尽职守,直言陈弊,弹劾各地督抚搞近亲繁殖,纵容不法,贪婪者侵害百姓,懒惰者贻误地方。他对六部满汉官员不作为、乱作为,进行了有效的监督。

吴三桂驻云南,尚可喜驻广东,耿精忠驻福建,三大藩王拥兵自重,逾越礼制。吴三桂发展最快,骄纵为最,擅任官吏,无视朝廷。其子吴应熊,以公主额驸居京师,散尽巨资交结大臣。三藩不断坐大,又不断向朝廷要钱,扩大自己的军队。

王熙第一个站出来,要求对三藩裁兵减饷。这断了三藩养兵的财路和建制,无疑要激起藩王们的强烈不满,但他的建议,则是提醒朝廷不要大干养虎为患的蠢事。

胆大的王熙,猛打三藩的伸手,且在康熙与鳌拜斗争白热化的时刻,还大胆地提请名义上亲政的康熙帝,下旨颁发条例,详议王公、将军、督抚、提镇大小官员,如果仗着自己有钱有势,与民争利,或放纵奸商欺行霸市,都必须严加治罪。

鳌拜为何换一块地,就能矫旨绞杀大学士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和巡抚王登联。但在康熙七年五月,王熙借天象说事:世祖“精勤图治,诸曹政务,皆经详定。数年来有因言官条奏改易者,有因各部院题请更张者,有会议兴革者,则例繁多,官吏奉行,任意轻重。请敕部院诸司详察现行事例,有因变法而滋弊者,悉遵旧制更正。其有从新例便者,亦条晰不得不然之故,裁定画一”(《清史稿·王熙传》)。

不点名的批评,王熙采取了正评反批,充分肯定了顺治帝的政治作为,谴责了四辅臣背叛故主,“变法而滋弊”,将顺治帝的制度悉数推翻了。

索尼已死,苏克萨哈被杀,遏必隆作壁上观,鳌拜擅权自专。康熙帝暗自积蓄力量,剑拔弩张,终于有了一个不怕死的汉臣,抬出了顺治帝的政治功绩,大肆挞伐鳌拜四辅臣的胡乱作为。康熙命各院部遵旧制,删繁例,涉及数十项行政事务。

王熙由四辅臣的替罪羊,变成了康熙帝的利器,在鳌拜倒台前迁工部尚书。王熙向康熙举荐能干的黄锡衮,助力铲除鳌拜,后来极力推荐黄锡衮入阁,拜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武英殿总裁官,后来转任武英殿大学士管兵部事。

一个尚书,能向皇帝进言举荐阁臣,足见康熙帝对先帝师傅王熙,是非常看重的。

3

康熙十二年五月,圣祖欲撤藩时,特地将王熙调任兵部尚书。当年底,吴三桂起兵造反,朝廷震动,吴应熊的党羽在京城制造火灾。王熙及时请奏砍了吴应熊,传首湖南、四川,虽不能彻底震慑吴三桂,但激发了康熙帝唯有一战到底的决心。

康熙帝对王熙是绝对信任的,命他专管密本。“汉臣与闻军机自熙始。”

康熙十七年,王熙丁父忧,康熙并未要他夺情,而是密切关心,待其守孝三年期满,“即家拜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清史稿·王熙传》) 。

清初,极少数汉臣大学士能够出席议政王大臣会议,已是一份恩宠,故而他们于诸王面前,跪着对答,已成一种惯例。康熙帝接受汉臣的反对意见,规定自王熙起,与诸王会议公事,不必行跪拜之礼。议政王大臣会议,“非大臣跪诸王之地,亦非诸王受跪之时”(《清史列传·王熙传》)。即便见到康亲王杰书这样的少壮派军事权贵,平定耿精忠、击溃郑经退守台湾,建功巨丰,也不例外。

康熙三十年,王熙以足疾请辞,康熙不准,强调他是仅存的先帝老臣,精力衰颓,但老成练达,常伴左右,也使皇帝殊有裨益。直至康熙四十年八月,王熙在阁拜相已整整二十年,才获准致仕。康熙帝特加王熙少傅,于新年上元节宴请他全家,并派侍卫送去“耆老旧德”匾额及楹联,称自己没有哪天不想他,就是他人求赐御书时,康熙帝也感念王熙荣休在家,心里却时刻记挂着朝廷和皇帝。

康熙四十二年正月,王熙病逝,圣祖正南巡,特派皇长子、直郡王胤褆和内阁领班大学士马齐,前往祭奠茶酒,并特令胤褆行祭拜礼,举哀致奠。康熙说,大臣过世,皇子前往慰问,“从未施拜之礼”( 《清史列传·王熙传》 ),但王熙是先帝留下的老臣,必须要胤褆代替他行拜礼。

十年过去,康熙帝追念数十年来的大臣,对王熙的评价甚高,说:“服官最久,尽力矢忠,保全名节”。盖棺再论定,是汉臣难得的荣耀。

虽然那份顺治罪己诏,不论是世祖授意而书,还是四辅臣强奸帝意,皆是王熙不得不写的代笔。无论主使者是谁,都是给先帝的脸上抹黑,使之身后无功留骂名。但康熙帝破天荒地对这个捉刀者,给了顶级礼遇和赞誉。被迫代笔,情有可原。

康熙为了打造“自古得天下之正莫若我朝”的政治理想,以另一种修史争正统的方式沿袭了四辅臣对顺治满汉民族政策的彻底背叛,同时极力诬陷前左都御史、刑部尚书魏象枢反对出兵平藩,诬陷汉臣背主、误国。王熙挺身而出,说:“有苗格,乃会议时魏蔚州语,告者截去首尾,随失其本意。然若如其言,岂不是误国!汉官移家故有之,亦多有否者,日久何从分别,岂不是背主!汉官负此两大罪之名,复何颜立于朝乎?”(《文靖王公熙行状》)康熙犯了偏听偏信的错误。

在康熙明确绝对权力意志的独专时代,内阁大学士只是佐君理事之人,大都不敢去触犯康熙帝“欲去之,则尽去之”的底线,但王熙大声说“不”。

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王大胆!草拟顺治帝的十四款罪行昭告天下,他虽是临危受命,也要担不少被秋后算账的政治风险。他指责权倾朝野、煊赫一时的鳌拜及四辅臣背叛故主,反对康熙帝为争满清政权为天下最正的政治污蔑,更是一种冒险。

然而,他在大臣绝对不能侵犯皇帝绝对权威的康熙时代,却得以重用了近四十年,死后还被康熙多次追忆,更被后继之君雍正帝入祀贤良祠,也算是汉臣一大奇迹。

#清朝#康熙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