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内珍宝如山,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可这座城中大多数的珍宝,至少有一半是乾隆皇帝留下的。在乾隆皇帝的珍宝之中,有一件极为特殊的物件“戟磬”,它的名字中有“鱼”字,却没有人知道“鱼”究竟藏在哪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清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作为古代与近现代的过渡时期,清朝所形成的独特文化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清代统治者入主中原后,沿用了明朝的紫禁城作为皇宫,从此之后,全国各地的珍宝就源源不断地被运到了紫禁城。
清代最鼎盛时期为“康乾盛世”,在康熙、雍正两代皇帝的经营之下,国库储备开始充盈,民众物质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因此至乾隆朝时,国家的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达到了巅峰。在享受太平盛世的同时,乾隆皇帝也培养出了自己的高雅爱好,他不但喜欢吟诗作画,同时还热衷于收藏。在乾隆皇帝的珍宝库中,不但有各地进贡而来的名人字画,同时还有西洋人不远万里呈送的精巧钟表,更有内务府专门为其督造的各种宝贵器皿。
乾隆皇帝喜欢附庸风雅,故此他给收藏的宝贝起的名字都颇具涵义。不过在乾隆皇帝所遗留的珍宝之中,有一件器物最令人不解,它便是一件名为“吉庆有鱼”的戟磬。
“戟磬”究竟是何物?磬是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多以玉石制成,用木槌敲击时会产生清脆悦耳的声音,故此多被用于宫廷的歌舞演奏。乾隆皇帝在故宫留下的戟磬,却不是打击乐器,而是一个摆件,它高28.3厘米,宽23.1厘米,顶角有铜制的变体寿字形的活环,其配套组合件为蝙蝠形的挂钩,象征着“福寿相合”。
戟磬的支架为方体结构,边框饰阴刻回纹装饰,站牙饰夔纹以及回纹。另一件配套戟磬的结构、纹饰与前者相近,只有磬身部分装饰为双鸱捧寿纹饰,下方部分镂雕有蝙蝠绶带,同样具有“福寿”之意。
乾隆爷的“戟磬”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吉庆有鱼。可是看这“戟磬”的外形,似乎与“鱼”几乎没有任何关系,为何乾隆皇帝偏偏要以“鱼”为其命名呢?文物专家们也曾被该问题困扰良久,直到最后,有位老专家在翻阅《清内务府档案》时才发现了其中的端倪,原来“吉庆有鱼戟磬”中果然有“鱼”,而这条“鱼”便是古人用来粘合器物的鱼胶。
《清内务府档案》记载,这架“戟磬”的用料非金非玉,而是鱼鳔胶。他们首先制作模具,然后将融化了的鱼鳔胶倒入模具之中,很快,鱼漂胶的框架部分就被制成了。这架“戟磬”经过匠人的精雕细琢,“吉庆有鱼戟磬”就被制作成功了。
值得一提的是,文物专家们曾对该文物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并试图利用现代手段进行仿制,但都是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便是鱼鳔胶的熬制方式不对,或者是鱼鳔胶在熬制的时候,里面添加了不为人知的配料。文物专家无法对国宝“吉庆有鱼”戟磬进行化验,故此,难以深入了解到古人制胶的诀窍,这项古老的工艺也就无法复原,换句话说,这项凝萃着华夏工匠聪明智慧的制胶工艺已经失传,而“吉庆有鱼”戟磬也就成了绝版。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表示遗憾,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同样能感受到骄傲与自豪,古代匠人给我们留下了一批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都是华夏文化的精髓,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竭尽全力地将其发扬光大,并努力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