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缺医生、“唯论文论”……这些痼疾能否被破解?

2020-11-03新闻13

扭转“重治轻防” 全科医生和公卫人才成为重点

我国现有30多万名全科医生,11.5万名公共卫生医师。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下,基层医疗卫生防治能力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显现人才“短板”。

“这暴露出医学人才培养中的一些结构性问题。”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培训学院执行院长齐学进说,当前医学教育领域普遍存在“重治轻防”的现象,尚未完成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迫切需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

作为分级诊疗中担任基层首诊的主力军,全科医生培养从2011年起步,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全科规范化培训体系。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则至今未建立系统化和规范化的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体系。

意见提出,加大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力度;加快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专家指出,前者着眼于“力度”,后者着眼于“体系”,反映出改革举措的问题导向,兼顾近期和长远发展目标。

例如,意见提出,3年内推动医学院校普遍成立全科医学教学组织机构,加强面向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等。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会长杜雪平认为这很有必要,“不能让基层的人在职能上医防融合了,但教育和资质认定上却还是分开的。创新发展应考虑培养一批既有临床资质,也有公共卫生资质的基层医生。”

对于公卫人才培养,意见提出,依托高水平大学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并强化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医学院校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医院的医教研合作,3年内建设30个左右公共卫生实训示范基地等。

“预防为主、医防结合,应首先从教育方面推动。”中国医师协会公共卫生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疾控中心研究生院副院长罗会明说,和临床医学一样,公共卫生也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公共卫生核心能力需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评估,也必须在实践中去培养、提高。从国家层面,尽快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现场流行病学培训(CFETP)等实践能力培训是重要一环。

优化人才结构 大幅扩招儿科、麻醉等四类专业研究生

近年来,不少地方医院缺少儿科、麻醉、感染、重症等专科医生的情况,引发了担忧之声。对此,意见提出,2020年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均须设置麻醉、感染、重症、儿科学科,大幅度扩大麻醉、感染、重症、儿科研究生招生规模。

“对紧缺专业的研究生阶段招生给予倾斜和鼓励,是很好的思路。”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王维民说,从教育规律上看,医学本科阶段侧重培养知识全面的通才,研究生阶段才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关键时期,只有让学生在本科基础厚、研究生专业精,才能对口培养出需要的专业人才。

“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是意见对未来人才培养结构指出的一个新方向。意见对此提出,要推进基础与临床融通的整合式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加大政策保障力度,支持八年制医学专业毕业生进入博士后流动站。

王维民说,以前的医学教育通常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各学各的”,缺乏整合,改革就是要把基础与临床融通,适当拉长培养时间,对多学科复合人才培养有好处,促进高端医学人才临床、科研“两条腿走路”。

破除“唯论文”倾向 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迎来突破

我国已经形成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个有机衔接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疫情大考下,医务人员实战和掌握新技能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意见提出,深化住院医师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改革。特别是前者,意见做出非常细化的表述,例如,面向社会招收的培训对象,在培训合格当年在医疗机构就业,按应届毕业生同等对待;住培合格的本科学历临床医生,与硕士研究生同等对待。

“这些规定是临床实践导向在人事政策上的具体体现,是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的重大突破。”齐学进说,随着改革措施的推进,将有力地扭转医学本科毕业生“重研究轻临床、重学历轻能力”的误区,把我国的临床医师培训路径真正转到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主的正确道路上来。

王维民说,“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的新定位,将对医学教育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很关心改革措施下一步的落地,希望能出台更多执行性强的具体方案。”

作者:屈婷 林苗苗

#新冠肺炎_健康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