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赶会乡民正在鲍店东街剧场观看上党落子剧目《二进宫》。(受访者供图)
新华社太原11月2日电(记者李紫薇、洪慕瑄)每到村里的九月十三会,76岁的山西省长子县鲍店村村民鲍先锁都会把市集从头到尾逛好几遍。“这人山人海的市集,我逛了一辈子啦!”他说。
鲍店村位于长子县城北18公里处,紧临长治市屯留区,古代驿道从村中穿过。“不吃不穿,也不能误了鲍店九月十三”,对鲍店人来说,九月十三会可是大事一件。这个农村市集每年从农历九月十三开始,持续七天。期间,鲍店人总会把炉灶支起来,邀请亲友到村里赶会看戏。
记者在鲍店村的市集上看到,蔬菜瓜果、孩童玩具、小吃熟食、家居用品、衣服鞋帽、农机农具应有尽有,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来赶会,街道狭窄处被堵得水泄不通。
进入鲍店东街剧场,上党落子剧目《忠保国》正在台上演出,老人们抱着小孩,头戴毛线帽,撑着拐杖闭目听戏。自古以来,鲍店九月十三会都会唱三天戏,供人欣赏。
10月29日,几位乡民在鲍店九月十三会上购买水煎包。新华社记者 李紫薇 摄
“现在的年轻人讲时髦,赶‘双十一’,长子人赶九月十三会可好几百年了。”鲍先锁说。鲍店九月十三会历史十分悠久,曾是全国闻名的药材交易市场。据记载,五百多年前,太原、太谷等地的药商曾到鲍店会上购买过药材。
鲍先锁回忆道:“很小的时候有牵骆驼、毛驴来赶会的,还有坐花轿来的,后来,人们推小车、骑自行车、骑摩托车来。这几年,大家都开着汽车来,热闹劲儿却一直没变,九月十三会是无法替代的。”
物流网络覆盖了中国的大部分地方,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网上购物十分普及,社区也开有便民超市,采买物资已十分便利,但赶会或赶集,仍然是农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人保留着赶会的习惯。城市也有定期庙会,如河南省开封市的万岁山庙会、天津皇会、北京的厂甸庙会都久负盛名,每到会期十分热闹。
付先生家住屯留区县城,应亲戚邀请,带着妻儿到鲍店赶会。他说:“来这里走亲访友,瞧个热闹,再给孩子淘个小玩意儿!跟家人一起赶会也重温了儿时的美好回忆。”
10月30日,人们在鲍店东街赶会。新华社记者 李紫薇 摄
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忍不住买东西。鲍店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吴树龙介绍说,农村市集养活了很多农民和商贩。鲍店镇后河村农民孙成群在鲍店卖自种果蔬,他说:“赶会人多卖得快,这几天平均一天能卖250公斤萝卜和红薯,每天收入500元左右。”
鲍店镇市场监管所所长孟卓说:“为了让这个古老市集保持兴旺,政府尽可能为商贩提供便利和服务。据不完全统计,今年自市集开始以来,每天都有七八千人、三四百户流动商贩来赶会,日成交量有30到40万元。”
山西大学社会学教授邢媛认为,农村社会充满了人情味和文化底蕴,通过赶会,人们相互看望,表达情意。庙会或市集在物质条件极大发展的今天经久不衰,仍在满足人们多种形式的消费需求、情感需求和文化需求。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