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4等》:人生不是一场竞赛

2020-11-03新闻19

原标题:《4等》:人生不是一场竞赛

和第一名相比,“第二名不过是头号输家”。

---------------

大学三年级时,我曾在一家很知名的韩国企业实习。面试到最后,韩方负责人看似随意地问了我一个问题:“你成绩怎么样?在班里第几?”那一年我在班里排第二,自觉成绩拿得出手,于是坦然作答。结果,几个韩国考官听后表情微妙,其中一个人半开玩笑地转头对其他人说了一句:“为什么我们公司招到的总是第二呢?”

这件事已经过去了10年有余,我当时也拿到了实习机会,但那句话我一直都记得。那一刻那种自觉受辱,说不清是尴尬、羞愧还是委屈的感觉,在看韩国电影《4等》时又重新浮上我的心头。

4等即是韩语中“第四名”的意思。11岁的男孩俊浩练习游泳两年,参加比赛无数,从未得过奖牌。他的妈妈为了培养他,殚精竭虑,穷尽心思,付出了全部心血。但上天就像和他们开玩笑一样,每一次比赛,俊浩都不多不少,止步于第四名。不甘心的妈妈想方设法,低声下气四处托关系,请动了据说能培养出第一名的金教练来负责俊浩的训练。而金教练的秘诀就是“棍棒下面出成绩”。带着一身伤痕,俊浩终于实现了突破,取得了第二名,但也因此决定退出训练。伤心失望的妈妈转而去培养俊浩的弟弟,而俊浩则独自站到了游泳比赛的赛场上。

对专业运动员而言,第四名可能确实是个有点遗憾的成绩。它意味着你在某个运动项目上具备相当实力和一定潜能,但又没有优秀到能够站上领奖台,接受众人的注目和欢呼。你会觉得也许再努努力就能触及最高荣誉,但也很可能就此发现,触到的是个人能力的天花板。其实又何止是第四名?当俊浩终于获得第二名,看台上的妈妈激动地跳了起来。让她欢呼雀跃的不是“终于拿到第二名”,而是“差一点拿到第一名”。是的,在竞技体育的赛场上,备受瞩目的焦点只有第一名。不要说第四名,就是第二、第三名,在众人眼中也不过是冠军身后的背板。NBA巨星科比就曾一语道出真谛,和第一名相比,“第二名不过是头号输家” 。

第一的光环令人目眩。“得第一是什么感觉?”俊浩曾如此向前辈发问,后来也终于被后辈如此追问。问出这个问题时,他们的脸上都写满了痴迷与渴望。获胜后的俊浩在更衣室的拖把前驻足久久凝视。金教练曾为了督促他训练,动辄抡起拖把狠狠打向他。电影《4等》讲述的其实是两个游泳少年的故事——曾经总是得第一的少年金教练和当下总是得第四的少年俊浩。金教练少时天资过人,是泳坛新星、教练宠儿。他违反集训规定,抽烟喝酒,夜不归宿,却从未受罚,因为总能拿第一。后因沉迷赌博,大赛在即不肯归队,被总教练体罚,愤而离队,体育之路断送,从此消沉度日。“在你想逃跑时,抓住你、打你的人,才是真正对你好。我因为经历过所以知道。”每次动完手,他都会如此语重心长地对俊浩说。

一边是无论怎样都要得第一,即便动用暴力也在所不惜;一边是得了第一无论怎样都可以,就算品行有亏也只是“瑕不掩瑜”。电影《4等》就这样把韩国的精英运动、英才教育,乃至整个社会价值观扭曲的一面揭示给我们。但这当然不只是韩国独有的问题,日本记者斋藤茂男在其代表作《日本世相》系列中也曾描述过类似情况。他认为:当社会主流价值观是单一的,人们普遍认为毕业于名牌大学、进入世界名企、有经济实力的那些人,是出类拔萃的人,是更有价值的人,于是执着于追求那些给别人看的外在价值,造成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社会一片浮华背后,国民沦为“颠沛流离的时代囚徒”,出现了各种严重的生理心理问题。而对于当下很多把“内卷”挂在嘴边、疯狂“鸡娃”的中国家长来说,这大概也是需要始终保持清醒认识,在育儿过程中时刻自我审视、自我警醒的。

电影《4等》有一个十分理想化的结局。俊浩逃离了母亲的注视和教练的棍棒,偷偷去享受他所热爱的游泳。笔直的泳道线在他的眼里盘旋成宇宙飞船的模样,阳光透过其中映到泳池底,令他忍不住伸手想要触摸,从中获取力量。俊浩最终独自在比赛中赢得了第一。在豆瓣电影评论区,仍有观众在苦苦追问:没有了家长激励、教练引领,“千年老四”俊浩真的能得第一吗?

对于这个问题,影片结尾那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广角镜头可以作答。在激烈的比赛中,一直俯拍的镜头突然一转,改从深水底向上仰拍:碧蓝的水里,泳道线只浅浅浮在水面最表层,水中,8个少年正在以各异的泳姿,各自拼尽全力向终点冲击。

也许有一天,我们能达成共识:得不得第一并不真的那么重要。因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竞技,而人生也不是赛场。

李察 来源:中国青年报

#人生#教练#第四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