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讯 “菜叶属于厨余垃圾,但是塑料袋是其他垃圾,千万不能混淆了。”11月1日一早,南京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第一天,志愿者欧阳银准时来到锁金村街道岗子村63号的垃圾分类厢房前,指导周边居民准确投放。 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有“三难”——居民习惯改变难、垃圾亭房选址难、后道收运监管难。主城玄武老年人口多、无物业小区多,垃圾分类推进难上加难。如何让居民迅速接受新风尚,玄武创新探索,通过党建引领广泛宣传发动,借力协商议事机制化解矛盾,依托科技赋能提升收运效率,将基层治理新模式融入垃圾分类工作,有效破解三大难题。
分类知识换花样“学”
培养一个习惯只要坚持21天,但改变一个习惯却远比这个时间长。垃圾分类的源头在于引导居民改变固有的生活习惯,这就需要潜移默化地影响。 走进新街口成贤街社区,宣传垃圾分类的横幅和海报随处可见,网格员挨家挨户上门,发放手册,耐心地给老人们介绍分类知识。“传统的方式不能少,创新的办法也要想。”社区书记万六梅说,垃圾分类要入脑入心,得有新花样、巧招数。变生硬的灌输式宣传为鲜活的引导式传播,社区在新街口街道的指导下开展了多场有奖竞答、积分兑换活动,激发居民的学习积极性。万六梅还联合珠江路小学附属幼儿园,鼓励娃娃们回家影响大人,真正实现了垃圾分类知识学习全年龄段覆盖。 孝陵卫街道发挥“钟山先锋”党建品牌的力量,发动辖区的社会组织、志愿团队,依托他们和百姓走得近的优势,借势借力培训草根垃圾分类宣传员。南京派菲特文化视野中心负责人王慧最近很忙,“我转行当‘老师’了,专门给社区的志愿者上课,教他们怎么去宣传垃圾分类,一天要跑好几个社区。”七个“大党委”单位也集体参与,不仅“自扫门前雪”,还走进社区开展各类活动。 锁金村街道紫鑫城社区发挥楼栋长、老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第一时间组建了一支20多人的志愿者团队,作为垃圾分类的督导员,他们不仅逢人就讲垃圾分类,在居民投放垃圾时进行指导。“垃圾分类没有那么复杂,我60多岁了都能把分类标准熟记于心,我相信每个居民都能做到。”在岗子村63号住了几十年的朱阿姨说。
垃圾亭房商量着“建”
撤桶并点,是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关键环节。主城老旧小区空间小,如何让亭房既方便百姓投放,又有效破解“邻避效应”,这里面大有学问。 岗子村63号是玄武区首批撤桶并点的小区,也是一个典型的老小区。“基本没有太多不同意见,主要是前期工作到位。”紫鑫城社区书记王莺说的前期工作,实际上就是民主协商制度。在确定试点后,街道垃圾分类办公室、社区、小区物业和设计单位多次到小区内进行踩点、选址,力求在方便居民投放的情况下,将对居民的生活影响降到最低,并且给出两个方案。社区随即组织居民代表、楼栋长和人大代表召开协商议事会,让各方充分表达意见,最终确定最优方案。 “我们的红色物业发挥了大作用。”王莺介绍,岗子村63号是自管小区,由小区里有威望、有能力的居民自发成立自管会,这几年与社区互相配合,运转一直很顺。因为小区实在太小,不管哪个方案都可能会对居民产生影响,王莺一度担心要吵起来,“结果自管会不偏不倚,说话有份量,三言两语就让双方达成了一致。” 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随着居民自治意识和自治能力加强,越来越多的百姓希望参与到小区建设中去。锁金村街道主任庞敏就说:“利用好这种心理变化,加强对他们的引导,很多事情会变得事半功倍。”
前后两端智能化“管”
走进岗子村63号小区,玄武区投用的第一个垃圾亭房已经运转了快5个月。在投递区,LED屏幕在循环播放垃圾分类知识,投递区根据居民的意见,配备了洗手池、空调。临近垃圾满溢,亭房会自动报警,操作间还涂有特殊涂料,通过光解装置,分解垃圾内产生的氨气,确保亭房内外环境无异味。 “居民之前对垃圾分类最大的意见,实际上是前端分,后端混,他们白忙一场。”玄武区城管局局长徐锴介绍,智能化亭房解决了前端分类的问题,确保已经“分家”的垃圾不再“重逢”,玄武实行专车转运,严格区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目前,玄环公司还在分类收运车上试点带GPS的实时称重系统,提高垃圾分类管理的智慧化、精细化。系统研发企业飞宝科技就在徐庄高新区,负责人严剑虹说,通过每日数据统计分析,这套系统不仅可以掌握车辆运行轨迹,了解每个小区的垃圾产量,一旦出现混运情况,系统可及时预警,快速进行处理。 做好垃圾分类,考验着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玄武区委书记闵一峰表示,全区将紧盯居民小区、垃圾收运、硬件设施等关键环节,补齐短板弱项、攻坚难点问题,把民生工程做成“民心工程”。 交汇点记者 盛文虎 通讯员 陈撷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