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曾经同心协力,几乎拿下清朝半壁江山的太平军。不过后来,随着当权者骄奢淫逸,行为放浪,洪秀全和王侯之间相互猜忌,各派势力互相倾轧。天国内部四分五裂,而陈玉成和李秀成等青年将领得以脱颖而出。
1860年9月至1861年9月,英王陈玉成为保卫安庆,与湘军打了一场全局性的决战。最终。陈玉成所部战败,从此太平天国战争形势急转直下。
从军事上看,安庆是天京的大门。安庆失守后,湘军下一步必然直捣太平天国老巢,活捉天王洪秀全。对此,陈玉成应该心知肚明。但他却没有撤回天京,参加天京保卫战。而是请命自守皖北孤城庐州,置自己于危险之中,这是为什么呢?
(英王陈玉成)
一、天国后起之秀。
在杨秀清、韦昌辉等一班元老先后身死后,洪秀全更是任人唯亲。由于其两位草包兄长的掣肘,年仅26岁的翼王石达开也选择出走单干。石达开为人正直体恤下属,近10万天国精锐争相跟随。天京事变后,仅存的骨干力量几乎全被带走,太平天国顿时陷入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尴尬境地。
趁此机会,胜保、德兴阿等清朝将领,率八旗、绿营在扬州、浦口一带再次组建江北大营。而和春、张国梁则率清军主力,在南京城外再次组建江南大营。天京陷入清军前后夹击之中,形势相当严峻。
无将可用的洪秀全,只得启用陈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将领,组建新的五军主将制。其中陈玉成受封为前军主将,其实力最强,地位最高。
(洪秀全)
二、陈李间的矛盾。
1858年底,陈玉成和李秀成联手执行枞阳会议决策,首先合力在江北摧毁胜保、德兴阿部,解除天京北面威胁。当年11月,陈玉成挥师北上,在三河镇击败李续宾,全歼湘军精锐6000余人。1860年4月,陈玉成配合李秀成摧毁江南大营,然后东征苏州,建立苏南根据地。
此后洪秀全让陈玉成负责整个皖北战务,使他的势力不断壮大。而同样立有大功的李秀成,则负责镇守江浦、天京的大门,地域狭小,只有几千自己的亲兵。李秀成颇为不满。
等到1859年洪仁玕来到天京,洪秀全又封其为干王,为了平息异姓将士的不满,洪秀全还顺带封陈玉成为英王,而李秀成则又一次被遗忘。
这种待遇上的不平等,使得陈李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双方相互拆台较劲的意味越来越浓。直到这时洪秀全为了安抚人心,才封李秀成为忠王。
封王后的李秀成,召集皖南各路太平军,打算独立完成天京解围的战役。但洪仁玕却安排陈玉成参加李秀成佯攻杭州的围魏救赵计划。这在李秀成眼中,成了抢夺功劳瓜分地盘的行为,战后两人的部下还在和州发生械斗,导致数千人死亡,双方的矛盾走向白热化。最终陈玉成在江南瓜分到丹阳,才算返回了安庆。
而洪秀全面对这对新生的实力派,又犯了猜忌的老毛病。他打算利用两人之间的矛盾相互制肘。所以对他们之间的不和,也不管不问,使得两人之间的隔阂不断加深。
所以无论是陈玉成和李秀成,都十分清楚,只有在自己的控制地盘内,才拥有影响力和号召力。一旦失去根据地,回到天京只能沦为任人欺凌的弱者。
(李秀成)
三、内讧下的败局。
1861年夏,在西征武昌计划中拖拖拉拉不愿出兵的李秀成,面对陈玉成安庆即将失守的危局,居然屯兵苏南不发兵解救,坐视陈玉成战败,导致安庆沦陷。守将叶芸来战死,苦战无援的陈玉成只得撤兵。
安庆失守后,洪秀全并没有追究李秀成不救之责。反而不问青红皂白,直接剥夺英王爵位。却对陈玉成手下的将领大加封赏,以打击削弱陈玉成的势力。在这种情况下,陈玉成再回天京,岂不是自取其辱。
安庆陷落后,湘军乘胜席卷湖北、安徽各府,陈玉成的地盘损失殆尽。这时,如果不维护自己的利益,尽量多地守住最后的根据地,而非要跑去守天京,又有什么意义呢?
为此,陈玉成决定东山再起,他采纳了赖文光的馊主意,固守庐州。然后联合捻军张洛行部和团练首领苗沛霖,攻打荆州襄阳,在安庆会剿湘军。
只是庐州也没守住,跑到寿州后又被反复小人苗沛霖诱捕献给了清军,最终英勇就义。
(参考资料:《26岁英王陈玉成之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