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惠风和畅,漫步印江自治县朗溪镇石漠化公园,一株株绿油油的果树、一个个黄澄澄的橘子犹如打翻的颜料,为灰色的石山泼上绚丽的色彩。“除了正月少点,一年四季都有水果卖。”观景台上,贩卖水果和蔬菜的河西村村民彭德芝笑得开怀。
距印江县城约为10公里的朗溪镇,是典型的喀斯特石山区,生态脆弱,石漠化比例一度高达80%。“开荒开到边,种地种上天;春种一大坡,秋收几小箩。”一首民谣,道不尽朗溪人的辛酸与苦楚。
“早饭吃了,夜饭不晓得在哪里。” 将称好的蔬菜递给游客,彭德芝说,在没有栽种果树前,村里人靠在石山上种植玉米、红薯等农作物维持生计,但由于石漠化严重,收成不好,大家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在彭德芝的记忆里,村里人为了能有口饭吃,常常上山开荒,不少人家户还为了争地盘而大打出手,由于生态系统不断遭到破坏,开荒不但没有让村民们走出困境,日子反而越过越穷。
穷则思变。为了走出困境,朗溪镇紧扣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八要素”,围绕“山上茶园、山腰果园、山麓菜园、山下菌园”的产业布局,通过实施“培土增地”“种绿护绿”“基础配套”等石漠化治理工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修建5万亩石漠化治理生态产业园。
按照“石中植绿、绿上结果、果下见景、景点留人”的发展方式,朗溪镇因地制宜发展柑橘、柚子、桃子等产业,将石山变绿山;通过提高水果品质、加强产销对接,将绿山变金山;让群众参与石漠化治理并掌握种植技术,将金山变智山;以农旅一体的发展思路,打造石漠化公园,将智山变乐山,创造了石漠化治理“绿色奇迹”。
目前,该镇石漠化治理生态产业园有茶园4643亩、成园经果林1.2万亩、辣椒744亩、食用菌125万棒、烤烟1000余亩。其中,经果林年产水果9000多吨、产值3000余万元,覆盖河西、昔蒲等5个村8913人,人均增收3300元以上。
“包谷、谷子都不爱办了,一棵果树随随便便就能卖百把块钱。”看着从石窝窝里冒出来的橘树,和垂挂在岩石上的橘子,彭德芝说不清自己家到底种了多少亩水果,但她却清楚地记得,每年单是柑橘的收入就有两三万元钱。
“原先盐巴都吃不起,现在顿顿都有肉。”秋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在彭德芝爽朗的笑声中,那段靠山吃山、越吃越穷的岁月逐渐远去,靠山养山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江佳佳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