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明互鉴: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藏珍稀文献展”亮相。
11月2日,上海图书馆一楼展厅布置成了一个古朴雅致的藏书阁,这一天开幕的“文明互鉴: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藏珍稀文献展”上,104种珍稀文献展示了中西文化交流历史与内涵,其中近六成是1800年前出版的西洋善本文献,十余种展品首次展出。上图珍藏的两种西洋“摇篮本”、国内唯一的1662年拉丁文与汉语对照的《中国智慧》等重要藏品都难得一见。这些珍贵藏书体现近代上海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形成的包容、开放、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底蕴,也揭示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历程。
珍贵摇篮本见证欧洲“中国热”
上海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之一。历史上,徐光启以“中西会通第一人”奠定了上海勇于面对时代变革的潮流,善于学习和接受外来文化的历史基因;与徐光启墓相邻的徐家汇藏书楼,以其深厚的文化与历史文献收藏,在中外图书馆史与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影响,是世界三大汉学文献中心之一。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阅览部副主任徐锦华介绍,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以众多来源的珍贵历史文献,编织起四百年来“东学西传”与“西学东渐”的历史脉络,形成了以西方汉学、历史、宗教、地理、艺术、哲学、科学为特色的中外文献馆藏,涉及英、法、德、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意大利、丹麦、希腊、拉丁文等近20种语言。
上图珍藏的西洋“摇篮本”之一,1477年狄奥尼索斯拉丁文《世界论》。
展览中,1477年的《世界论》是珍贵的“摇篮本”。“摇篮本”指欧洲活字印刷发明后,在1450-1500年间,由手抄本向活字本过渡的图书形式,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该书托名狄奥尼索斯所著,描述了当时希腊人眼中的已知世界,其中提到的“赛里斯”国即是中国。展览中的另一摇篮本则是1480年的《曼德维尔游记》,该书作为西方“游记汉学”的代表作之一,其影响广泛程度甚至超过了《马可·波罗游记》。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方摇篮本中,非宗教题材的作品很少,可见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的兴趣。
两本摇篮本中的中国大都来自西方人的美好想象,他们传说中的东方“赛里斯”人刀枪不入,寿命达两百岁。《海德公园万唐人物展览目录》则向普通西方读者揭开了中国的神秘面纱。该书是1842年到1846年在伦敦的一个关于中国展览的图册,四年时间里这本图册曾数次再版重印,销量达30万册,也见证了欧洲的“中国热”。当时的法国宫廷以效仿中国服饰为荣,法国皇帝路易十四甚至会模仿中国皇帝举办亲耕仪式。
进入19世纪后,因为东西方文明发展不同的路径,西方著作中对中国的评价发生了变化,甚至有图书专门介绍中国的酷刑。“欧美对中国的印象可谓高开低走,除了文明发展因素外,也和早期他们出于各种目的而选择性地报道中国有关。比如传教士为了更好在中国开展自己的事业,会多说中国好话;启蒙学家为了宣扬自己的思想,也赞赏中国注重理性、道德教化的一面。距离遥远时,容易只看到好的一面,打交道多了,好的坏的都会看到,这是交流的自然结果。”徐锦华说。
在藏书楼,读书人成为朋友
此次展览是上海图书馆连续16年推出的年度馆藏精品文献展,也是第一次以馆藏外文文献为对象的主题展览,吸引了不少专业读书人来展厅细探究竟。
《几何原本》的“三代同堂”。1858年[英]伟烈亚力、李善兰(译)《几何原本》。本书是伟烈亚力和李善兰合作翻译的十五卷几何原本的后九卷。利玛窦和徐光启只翻译了几何原本的前六卷。
《几何原本》在明末由利玛窦、徐光启翻译了前六卷,又在晚清由李善兰、伟烈亚力翻译了后九卷,传译过程跨越了两百多年的时光。本次展览展出1591年科隆出版的拉丁文十五卷本,清代的手抄六卷本,以及存世量极少的1858年后九卷初刻本,可谓《几何原本》的三代同堂。复旦大学教授李天纲正是被《几何原本》吸引而来。他和老师朱维铮编撰《徐光启全集》时,《几何原本》是重要的文献材料。此前他看到的都是影印本,在这里第一次看到原本。“这部《几何原本》是欧洲科学起源时的著作,徐光启在翻译时用到了汉代算学的术语,从中可见文明互鉴。展览让我们认识了徐家汇藏书楼和上海图书馆的价值,更告诉读者,中华文明是在不断地和外来文明交互的关系中发展起来的。”
“徐家汇藏书楼当年有中英文两种主要馆藏,当年我看的都是中文原本,那么多外文资料也是在这次展览中第一次见,没想到这么丰富。”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陈子善说。1735年法国的《中华帝国全志》被称为第一本中国百科全书,也是西方汉学的奠基性著作之一,这本书让他产生了很大兴趣。“这对于了解西方19世纪以前怎么看中国很重要,能够保存至今很不容易。”
徐家汇藏书楼是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其书库设计具有中西文化相结合的特色。在展览现场不仅模拟了内部场景,还首次通过三维数字建模,读者可互动参观徐家汇藏书楼。1976年10月,陈子善因为注释《鲁迅全集》的需要,常常去徐家汇藏书楼查阅资料。当时借阅管理严格,每一次去,都要出具单位证明,写明借阅用途等。改革开放以后,借阅逐渐方便,也为学者提供了学术研究的便利。“我认识作家叶永烈就是在藏书楼里,也在那里认识了上图研究馆员张伟。藏书楼是个媒介,在这里读书人从熟悉到交流,成为好朋友,一起合作研究。”
2010年,上海图书馆入藏了从瑞典引进的“罗氏藏书”1551种。2015年,上海图书馆在徐家汇藏书楼成立中西文化交流研究资料中心,与九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徐家汇藏书楼建立了教学研究实践基地。积极打造集文献保存、阅览、研究、展览、教学等功能为一体的主题图书馆,为这座上海历史上最早的近代图书馆注入了新的功能内涵,塑造了新的文献服务形象。
本次展览是上海图书馆与上海师范大学联合承担的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徐家汇藏书楼珍稀文献整理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展期至11月22日结束。栏目主编:施晨露文字编辑:张熠图片编辑:苏唯图片来源:蒋迪雯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