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明实践】魅力非遗,代代相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最宝贵的文化记忆和历史资源。非遗文化的传承推广需要面向广大人群。11月1日,一场以“非遗开童心、经典代代传”为主题的“非遗进学校、进民宿”活动,先后在大澳美术教育集团荣成分校和烟墩角海景渔村驿站圆满举办。非遗项目--扎染晕色丰富,变化自然,趣味无穷。荣成非遗项目--渔家锣鼓热情欢快,渔家风情十足,现场学生、群众积极参与其中,尽情感受传统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据了解,“非遗开童心、经典代代传”活动迄今已举办四期,每期邀请不同的非遗传承人,现场传授非遗知识,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非遗。此次活动,由荣成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和偊人千里文化传媒(山东)有限公司共同举办,荣成世纪小学部分师生和家长参与其中。
在大澳美术教育集团荣成分校活动现场,老师现场讲解并指导学生完成一幅扎染作品。扎染是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们一边感受扎染非遗文化,一边努力构思作品,整个过程新鲜而又专注。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一件件作品陆续完成,老师一一点评,孩子们收获满满。
世纪小学学生李昕媛说:
先把白色的布对折,再用皮筋给扎紧了,再用冷暖颜色染色。
大澳美术学校校长赵云山表示:
通过我们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来传递给孩子们,让孩子们知道,原来我们的文化是这么的美,我们的文化这么有内涵,并且我们的文化这么值得骄傲,让孩子更有民族自豪感。
在烟墩角海景渔村驿站活动现场,渔家锣鼓非遗传承人与队友们现场为学生和游客表演渔家锣鼓。随后为大家讲解了锣鼓表演的技巧和方法,指导孩子们亲身体验,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玩得兴高采烈。
偊人千里文化传媒(山东)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非遗文化传承需要从孩子抓起,今后将常态化开展非遗文化教育和交流活动,同时加大中日韩之间的文化交流,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近年来,荣成市开展了一系列“非遗进社区”“非遗进学校”等活动,在向群众展示传统技艺魅力的同时,还亲自教授学生和群众动手制作,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习传统手艺的人群愈加庞大。
小 链 接
非遗项目--扎染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 据记载,扎结防染的绞缬绸起源于东晋,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其工艺特点是用线在被印染的织物打绞成结后,再进行印染,然后把打绞成结的线拆除的一种印染技术。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技艺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荣成非遗项目--渔家锣鼓
渔家锣鼓是荣成渔民在长期的海上生产中所形成的以锣鼓这种古老乐器为表现形式,含有历史、宗教、民俗、艺术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从明代开始,这里的渔民就用锣鼓这种古老的乐器演奏声调,体现大海的雄浑浩瀚,同时也鼓舞人们与大海斗争的信心与勇气。是渔民海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方式和精神支柱,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它主要分为两种演奏形式。
海 韵:
用大锣鼓进行演奏。整套鼓曲分三个乐段,第一个乐段赞美了大海雄浑辽阔、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第二个乐段体现大海风平浪静、虚怀若谷的坦荡情怀;第三个乐段体现了大海惊涛骇浪,排山倒海的浩大气势。
渔家乐:
用小锣鼓和唢呐进行演奏。主要表现渔民们出海回来,满载而归的喜悦心情。鼓曲气氛活跃,热情欢快,歌颂了勤劳勇敢的海上作业者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精神,表现出渔民们上岸卸鱼时的热闹欢乐情景。同时,还表达出渔民们对大海所赐予的富足生活的感激之情。
荣成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