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信息的不对称,这个词在当今社会是经常可以见到的一个词。
通常人们会在股票交易中用到这个词,人们因为对股票信息,公司信息掌握程度不同,而形成了一种信息的不对称,从而影响对股票的判断。
其实,这个词不仅用于经济、股票当中,在政治活动中也是常常出现的。
就拿明王朝的厂卫制度而言,这个以“侍卫”“宦官”所组成的“团体”,之所以能够在有明一朝,肆意妄为,甚至破坏国家司法。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
厂卫制度形成的原因
上图的存在,已经清晰地向大家展示了厂卫制度的历史脉络,对此咱们就不再赘述。咱们简单地聊一聊厂卫制度之所以能够形成的原因。
封建王朝最大特点之一是——帝王,尤其是开国君主对于王朝影响是至高无上的。开国君主以及国家初期君主所定制度,就是至理名言,后世不得更改。
说到此,我们就要说到大家都熟悉的一个人,明太祖朱元璋。
用小编的话来说,朱元璋是一个有着极其强烈两面性人格的人。
一方面,他残忍多疑,故此屠杀忠臣,而另一方面,朱元璋对待百姓、民生又是极好的。
一方面,他性情凉薄,朱文正、李文忠等子侄,但凡是不顺其意,就会起杀念,可另一方面,他对马皇后的爱、对朱标的爱,以至于对朱允炆的爱,就是慈祥长辈一般的爱。
而厂卫制度的形成,其实也与朱元璋两面性格有关。这是一个有着强烈自卑感,同时又有着强烈自信的人。
因为自卑,所以他不信任任何人,农民出身的他,纵使当了皇帝,也依然缺乏那种俾睨天下的自信。他担心那些贵族集团因为瞧不起自己的出身,而要推翻他。
可同时,他有着强大的自信。他相信,只要自己肯吃苦,肯卖力气,那么天下所有的事情,他全都可以照顾得过来。
正是因为他性格中的这种矛盾,促使他完成了皇权的彻底集中。他取消了相权,把一切军政大权都自己把握。
从此,他的周边没有一个可以使他信任,同他商议国家军政大事之人。在李世民的身边有魏征、房玄龄,在赵匡胤的身边有赵普。
可我们回想一下,在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他的周边没有一个大臣可以做到和他互补,并且留下君臣美谈的。
既然取消了相权,要把所有的事都一人担起,那么朱元璋就需要有人来做他的“耳目”。所谓耳目,简单点来说,就是要让他耳聪目明。于是,他把这一重任交给了锦衣卫。
东厂是朱棣建立的,朱棣为什么建立东厂,其实与朱元璋初衷是极其相似的。
他发动靖难之役,从侄子朱允炆手中夺取了政权。但夺取政权之后,朱棣必须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朱允炆失败的原因。
如果仅仅从朱允炆短暂的执政时间来看,他在位期间,重用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
这三个人是否是治国之才,我们先放到一边,但仅从朱允炆同他们的关系,以及对他们的重视程度来看。建文帝或许有过恢复相权的想法。
而朱棣,恰恰是看到了朱允炆这一做法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加深了他对相权合理性的怀疑。
对相权的不信任,加之其身份取得的非法手段,让朱棣不得不怀疑周边人对自己的认同,尤其是那些读书人。
因此,朱棣在朱元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扩充了耳目。在原有锦衣卫的基础之上,组建了东厂。
厂卫制度所导致的信息不对称
厂卫之所以能够在明朝让人觉得其恐怖、可怕,其原因就在于信息的不对称。
而这个信息的不对称,其形成的原因不是别的,正是皇帝自己。
诚然,朱元璋、朱棣都是极其聪明的君主,他们不允许别人染指他们的权力。所以,他们建立了厂卫制度。这个制度,从控制权力上来说,是有效的,可有效的前提是能够极好地控住主厂卫。
厂卫制度,是一个天才绝顶和愚蠢到家的集合体。
说其天才,是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制度,可以像厂卫制度那样让君主享受耳聪目明的快感。更重要的是,他们是独立于文、武群臣的另一个团体。
他们的权力是君主所赋予的,这种赋予像极了父子关系,父亲很容易就可以从儿子手里要走所有的一切。同时,他们在执行过程中,还伤害了大量的真正拥有权力的人。
故此,厂卫制度如果在一个强有力的君主手中,那就是最好用的工具。他们没有兵、也没有党派,只能对君主负责,一旦君主想要剥夺其权力,不会有任何的政治风险。当然,也不会有大臣们站出来反对。
但同时它是愚蠢的,因为如果是一个并不那么强有力的君主,那么厂卫就可以和群臣达成利益共识。到时候同流合污,欺上瞒下,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朱元璋、朱棣在推动厂卫制度时候,一定没有想到,后世的继承人中,会出现那么多控制不住厂卫的人。真正把明朝拉向深渊的,也正是他们最初所信赖的保镖和宦官。
他们错了么?没有!这是他们性格底色所带来的,多疑、自卑、控制欲等一系列附着于性格底色中的东西,使他们必须去依赖这些人。
如果他们没有超越上帝,改变性格底色的实力,那他们就不会建立起一个更为有效的制度。
而厂卫又是如何形成了信息不对称的呢?
一方面他们是皇帝的耳目,皇帝赋予了其生杀大权。他们是信息的传递者,他们在向下传递信息的时候,可以把一切都归为“君权所派,圣命难违”,这就是欺下。
而另一方面,因为没有了相权,在皇帝与百官之间,形成了权力的真空段。而厂卫则弥补了这个权力的真空段,下层的百官想要传达信息,或者是有什么举动。厂卫可以凭借其自己的好恶,传递给皇上,而这就是瞒上。
其实厂卫就是一个中介,只要它存在,就会有欺上瞒下的动机。人都是逐利的,厂卫为了自己的利益,自然会愿意去这么做。您今天见到的中介,又有几个不是卖家与买家通吃呢?
对司法的危害
一个制度,既然能够维系两百年左右,自然有其合理性。
厂卫的存在,在一定时间内,对明王朝统治的稳定,腐败的整治都起到了正面的作用,这不容否认。
但这并非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我们今天主要讨论厂卫对司法有什么危害。
要想讨论厂卫对司法的危害,就必须要搞清楚厂卫具体拥有哪些权利。用现在的话来说,厂卫具有干预司法权,同时还具备行使司法权。
说简单点,厂卫同时具备了警察权、监察权和司法权。
他们既有着监视、侦查、缉拿的职权,同时还可以干预到最终审判中。而且,他们还有着“羞辱”士大夫的权力。
大家都知道,明朝是一个“廷杖”盛行的朝代,此举动本身就是对于读书人最大的羞辱。而厂卫就具有着监杖特权。
犯了错误,受罚是应当的,不管是廷杖也好,还是牢房也罢,这都是错误的代价。咱们姑且不论明朝很多“错”到底该不该算“错”,即便算错,也应该由适当的人去执行惩罚措施。
让那些身体残缺,心理阴暗的宦官,去监督读书人的惩罚,不得不说这种心理的摧残只有性格变态的人才能想得出。
做一个换位思考,本着一心为朝廷而上书、进言,结果却因为惹怒了皇帝,而被廷杖本身就是一种耻辱。监督之人还是太监,那就是耻辱之后的更大耻辱。
读书人哪里还有斯文、脸面可言。除了少数意志坚定者,更多的人不是选择闭口不言,就是选择与那些曾“见证”了他们耻辱的厂卫同流合污。
既然文明的外衣早已被拔的一丝不挂,那么干脆读书人就把底裤也彻底脱掉。这并非是读书人的不忠、不正,实在是失去尊严后的自暴自弃。
说到侦查、缉拿、监视,这个技能被厂卫发挥得真是淋漓尽致。“私密”在这些厂卫眼中是一文不值的,这还不算什么,最关键的是厂卫在这上面被赋予了极大的权限。
他们可以肆意进入到官员家中,不论是否证据确凿,直接就把官员从家中带走,交由司法审判。有些人为了息事宁人,就会选择贿赂厂卫。
长此以往,厂卫从中见到了好处,他们就开始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大肆网络无辜之人。本来朱元璋早期的目的是想让他们监督腐败,可到了后来他们就是腐败之源头。
最可怕之处是厂卫具备了干预和行使司法的权力。嘉靖年间的刘济曾上言:国家置三法司以理刑狱,其后乃有进以为锦衣卫镇抚司专理诏狱,缉访于罗织之门,锻炼于诏狱之手。裁决于内将之旨,而三法司几于虚设矣。
国家正式的司法机关,几乎被厂卫所取代。他们网络冤狱,贪赃枉法。法治的尊严与理性,被一群特务所取代。整个国家,陷入到“恐怖”当中。
权力范围的过大,和皇帝所给予的“使者”特权。让这些特务感受到了权力所带来的好处,而为了让这些好处更大化,他们开始选择干预政治,更进一步地欺上瞒下。
至于下面的官员,更多的就是选择明哲保身,或者是同流合污。这样一来,治理腐败的先腐败了,那么下面的人再腐败起来也就顺理成章了。
本来以维护统治、传达信息、担当耳目、治理腐败为初衷,而建立的厂卫。逐渐成为破坏稳定、阻挠信息、欺上瞒下、领导腐败的最大团体。
结语
仅从初衷而言,我丝毫不怀疑,朱元璋也好,还是后来建立东厂的朱棣也罢,都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来治理国家。
他们虽然希望权力集中,不想让臣属瓜分自己的权力。但对百姓,他们都展现了自己仁慈的那一面,这是可以肯定的。
而且,在他们的控制下,厂卫虽然也有恶行,但是尚不敢过于作恶。然而,到了后世,当君主的能力不足以控制厂卫之时,他们依然被赋予那么多权力,厂卫就成为了破坏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