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由@正能量历史观不定期更新的汉武纪实,本系列主要是以时间为轴线讲述汉武帝的一生,如果您感兴趣请记得点赞、关注、评论。
汉景帝前四年,公元前153年,四月二十三,长子刘荣被景帝立为皇太子,同一天,刚满3岁的刘彻被封为胶东王。刚刚平定了七国之乱才一年,汉景帝就急忙立太子,刚过了河就忙着拆桥,因为毕竟在七国之乱的时候,汉景帝在家宴上有“千秋万岁后,传位于王”的允诺。
事后坑兄弟那也不算什么,关键是还在河中间的时候,也照样拆桥,七国之乱的时候,诸侯王喊出了“清君侧,诛晁错”的旗号,汉景帝一看前方战事不利,于是心生一计,你们不是要杀晁错么,行,那我先把他杀了,占领舆论的制高点。结果在晁错上朝的的时候,就把人家拉到大街上给砍了,连个正经罪名也没有,连个莫须有的罪名也没有,未经审判就这么给杀了,晁错简直比岳飞还要冤。估计太史公对他这种做派也是心怀不满,所以在孝景本纪里一共不到两千字,却几乎每段都会记录一场灾难,什么地震,龙卷风,冰雹,水灾,旱灾,蝗灾,日食应有尽有。
汉景帝
公元前152年,汉景帝继续与匈奴和亲,并且让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给匈奴的军臣单于,为什么说是汉景帝的亲生女儿呢,因为在汉匈交往期间和亲还是比较频繁的,但是在《汉书》中的措辞,却有微妙不同,比如汉孝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的那次和亲,班固写到“以宗室女为公主,嫁匈奴单于”,而这次他却写到“遣公主嫁匈奴单于”,虽然短短几个字的不同,但我们可以此判断,汉景帝这次派出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如果有看过电视剧《汉武大帝》的,剧中把这位公主描述成了汉武帝的亲姐姐,倒也是能说通。
公元前151年,九月份皇后薄氏因为始终没能生育出儿子被废,在满朝上下都在等待册立新皇后的时候,没想到,到了第二年十一月,皇太子刘荣也被废除,封为临江王,然后景帝就是一通眼花缭乱的操作,二月十六日,让功勋卓著的太尉周亚夫升任丞相,同时取消了太尉这一职位,实际上是剥夺了周亚夫的军权,两个月后,也就是四月十七,刘彻的母亲王氏被立为皇后,半个月的四月二十九,刘彻被立为皇太子,这一年刘彻六岁了,孝景中二年,公元前148年,刘彻8岁,这一年的三月,前太子刘荣自杀。
《汉武大帝》剧照刘荣
实事求是地说,刘荣被废,跟他自己做了什么,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跟刘荣的品行如何,也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景帝立刘荣为太子,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堵塞悠悠众口的应急措施,因为他并不会真正传位于梁王。当事后景帝开始认真考虑太子人选的时候,刘荣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首先他老妈栗夫人,栗夫人的种种缺陷就成了刘荣被废的直接导火索,栗夫人和景帝的姐姐关系不好,和其他小老婆的关系也不好,甚至对景帝也有抱怨,刘荣的支持者,他的老师窦婴和丞相周亚夫,国家文武的最强人物也表示带不动。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栗夫人的出生,她是齐国人,七国之乱里一共七位诸侯王,其中四个就是原齐国地区的,这一点恐怕景帝也不会不考虑,整个汉代外戚的实力一直很强大,景帝估计不想看到未来的皇帝背后站着一个过于强大的母族吧。
《汉武大帝》剧照栗夫人
其次是怕外戚与功臣集团合流。当景帝透露出废除刘荣后,周亚夫和窦婴都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反对意见而且还表达了一次,在反对无效后,窦婴竟然还请了不定期病假。这两个人,一个是平定七国之乱的大功臣兼功臣二代,一个是景帝老妈窦太后的侄子兼外戚的领头人,各自的背后都有一股强大的势力,要是这两股势力合流,会干出啥事呢?虽然诸侯王已构不成什么威胁,外部威胁也松动了,但是朝廷的内部威胁依旧存在,想当年太尉周勃就联合自己的老冤家陈平愣是把正宗的高皇帝嫡脉给弄断了,拥立庶出的代王刘恒为帝,也就是汉文帝,老子做过的事,儿子会不会再来一次,周亚夫和窦婴如果联合起来,换掉现太子,迎旧太子,至于借口,就像是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就算以后两人忠心耿耿,但是受功臣牵制的皇帝,日子也是很难过的。当年汉景帝的老爸汉文帝想重用自己看中的贾谊,周勃们说贾谊不行,文帝也只好跟着说贾谊不行,景帝时期联系功臣和外戚这两大势力的重要纽带,就是刘荣。刘荣的具体死因已经搞不清楚了,但他一死这两大势力合流的可能性质就大大降低,这两股势力不合流。
《汉武大帝》剧照周勃
新皇帝要想坐得稳就不能活在大臣的牵制之下,汉景帝也不想自己的儿子受到母亲的威胁,所以刘彻母亲王氏家族的弱势反而成了刘彻竞争皇位的有利优势,关于刘荣的死电视剧《汉武大帝》给出的答案是刘荣是被刘彻的老妈背后搞死的,说实话,如果真是这样,那也无可厚非,真要是让栗夫人和刘荣成功了,以栗夫人那种性格,刘彻他们娘两,估计也不得好死,从后来的历史进程来讲,汉景帝的选择不能说是太坏。
汉景帝为了让刘彻能够顺利接班,真可谓煞费苦心,汉景帝晚期,为了避免少年皇帝继位后,像吕后时期那样外戚专权大臣谋反的局面再出现,汉景帝对相关势力逐一进行了预防性处理。首先孝景六年,公元前144年四月梁王刘武病死,梁王刘武这个人,有实力,有野心,皇位没指望了,就更加的肆意妄为,甚至敢于刺杀和他不对付的朝廷大臣,好在汉朝中央有亲娘护着,在梁国内部有人拼命踩刹车,这才没有让局面进一步恶化,现在刘武自然死亡,汉景帝赶快把梁国一分为五,消灭了七国之乱后这个势力最大的诸侯国,算是把这颗地雷给和平拆除了。
另外两个分别是功臣和外戚,其中最要紧的是平定七国之乱的首席功臣周亚夫,最后也是以周亚夫的死解决掉这个威胁的,但是周亚夫的死就不像梁王那么自然了,孝景后元年,公元前143年,七月,周亚夫的儿子购买军事装备当随葬品,因为拖欠工资,被人告发谋反,周亚夫也被牵连进去,周亚夫说,我这些都是陪葬品,怎么回事谋反呢?结果人家说“君纵不欲反地上,基于反地下耳?”这是一句堪比莫须有的千古名言,意思是你买这些东西就算活着不谋反,死了也会谋反的,周亚夫一看这样,干脆就绝食自杀了。
关于周亚夫的死,还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说的是有一天汉景帝请吃饭,却只给周亚夫的桌子上放了一块整肉,既没有切碎,也没有筷子,周亚夫就自己去要餐具,汉景帝说:难道这些还不能满足你么?然后周亚夫就起身告辞,气哼哼地走了,汉景帝看着周亚夫的背影说这个闷闷不乐的家伙,恐怕不是能侍奉少主的臣子呀,故事大概就是这样,那我们就来做一下解读,汉景帝到底是如何想的。
《汉武大帝》剧照汉景帝
首先汉代的饮食文化是依照《礼记》来的,比如左肴右胾原则,这两种食物要风别放在桌子的左边和右边,这个胾大约就是已经去了骨头的肉,在汉代以右为尊,汉景帝只给周亚夫摆上右边一块没有切碎的肉,却没有左边的肴,同时也没有筷子,显然不借住餐具周亚夫是没法用手直接抓着吃的,我觉得汉景帝可能是这么个意思:皇帝之下,权力最大的那就是丞相了,太尉是次于丞相的,在方位上丞相是右的话,那么太尉就是左,汉景帝可能是想说我不让你做太尉,不让你有兵权,但是会给你一个尊贵的丞相地位,这个丞相是象征性的,你想要真正吃上肉,得通过皇帝才行,而不能自己想办法去吃,也就那句著名的朕给你的,才是你的,朕不给你你不能抢。
《汉武大帝》剧照窦婴
汉景帝想给太子配备一个强力人物来保驾护航,这个人本来是周亚夫。其实周亚夫本来就是汉文帝留给汉景帝的强力人物,熟悉细柳营典故的同学应该不会陌生,而且他也确实在后来的七国之乱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他在景帝废太子事件中的表现,景帝对他不是很放心,想进行一番考察和敲打,考察的结果是景帝认为周亚夫在太子面前,有可能会跋扈不臣,再加上他们老周家有废立皇帝的光辉历史,为了以防万一,还是事前解决掉为好,所以汉景帝才会在周亚夫离席后说“此怏怏非少主之臣也”,这句话就很有些埋怨和惋惜的意味,不管怎么说,周亚夫还是这么窝囊的死了,他的死也标志着汉初功臣宿将集团的彻底落幕。
有人可能会说你怎么光说周亚夫不好,却不说汉景帝刻薄寡恩,其实在政治运作上,政治人物必须要完成政治角色交给的使命,作为活生生的人,当然也可以自主采取超出角色范围的行动。但是后果也要承担,周亚夫没有表达出合作的立场,不仅对周亚夫来说没了退路,对汉景帝来说其实也没有了退路。别说是汉朝皇帝,就算是美国总统也不可能让一个政治立场暧昧,不肯合作的人掌握大权么?
之前两个地雷都被汉景帝拆除了,还差最后一个也就是外戚,这方面就不能喊打喊杀了,汉景帝后三年,公元前141年正月十七,皇太子刘彻提前举行成人礼,也就是行冠礼。行冠礼之后,就表示这个人已经成年,可以参加一切社会活动,包括亲政,依照惯例,皇帝未成年,太后或者太皇太后掌权,吕后就是这么干的。汉景帝知道如果自己早死,这后宫掌权恐怕是不可避免的,汉景帝提前为刘彻行冠礼,尽可能地为他掌权之路扫清法理上的障碍,总算汉景帝这一番良苦用心没有白费,吕后时代的乱局确实没有出现,十天之后,正月二十七,做完了这一切后,汉景帝驾崩,享年48岁,当天皇太子刘彻就宣布继位。史称汉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