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AI+医疗健康领袖峰会在东莞举行:以科技为健康保驾护航

2020-11-02新闻9

11月2日,2020粤港澳院士峰会暨第六届广东院士联合会年会专题活动“AI+医疗健康领袖峰会”在东莞市举行。峰会邀请了多位国内外AI、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知名院士专家,以及AI+医疗健康领域的知名企业代表,分享人工智能在药物研发、医疗器械、医学影像、手术机器人等领域最新的技术进展和产业应用成果,共同探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的交叉融合发展,推进AI+医疗健康成果的研发、转化与应用,洞见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发展的问题与机遇。

峰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院士联合会创会会长邬贺铨主持。

今年院士峰会的主攻领域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这也是东莞未来重点发力的五大新兴产业之一。目前,东莞已形成了以松山湖高新区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企业集聚区,在松山湖聚集的生物技术企业超过260家。8月13日,国内首台自主研发的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实验装置在莞成功研制,这是目前世界上较为先进的癌症治疗手段之一,实现了我国抗癌技术发展新突破。

加快推进AI+医疗健康的研发、转化和应用

会上,东莞市政府副市长黎军在致辞中表示,作为一座国际制造业城市,东莞已形成了产品齐全、品类众多的防疫产业链,全市进入出口白名单的防疫物资生产企业达131家。东莞还规划建设了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合作基地等园区,建立了食品药品检测中心等生物产业公共平台,集聚了东阳光、众生制药等优质企业。在人工智能和医疗健康的深度融合方面,东莞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将诊疗卡、居民健康卡功能加载到社保卡上,实现了“多卡合一,一卡通用”;位于松山湖的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会同东莞市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建设了“东莞健康云及健康大数据平台”项目,已接入全市40家医院数据,采集了800多万份东莞居民健康档案等。依托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转化体系,东莞实现人工智能和医疗健康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未来可期、大有可为。希望通过本次峰会,推动人工智能将为医疗健康领域众多环节带来新的价值,以不断的技术创新进一步拓展医疗边界,实现医疗健康产业链的重塑。

广东省卫健委副主任、党组成员马文峰表示,这次大会分享和探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的交叉融合发展的成果和路径,推进AI+医疗健康的研发、转化和应用,是一场中国医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盛会。各位专家、教授的智慧和大会碰撞出来的思想火花,将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中国的医疗健康产业发展带来积极而重大的影响,我们将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尊重科学,尊重人才,为院士们提供好服务,加强与院士的深度合作,为健康广东注入强大动力,为进一步推动广东的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广东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劳帜红表示,近年来,人工智能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迅猛发展,为医疗健康产业的创新型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基础支撑条件,广东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在健康医疗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提升了人民群众医疗健康的获得感。当前,AI和医疗健康的融合仍然是个新事物,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下一步,广东省将按照统筹部署、强化基础、聚焦重点、示范应用等总体思路继续加大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和建设投入力度,不断总结经验,加强推广应用,完善各种法规和机制,推动我省医学人工智能领域的不断发展。

东莞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成洪波表示, AI+医疗健康领袖峰会能够由东莞理工学院参与承办,并且在松山湖校区来举办,我想就提示我们要思考和回答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如何发挥地方大学在AI+医疗健康发展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如何能够通过大学教育的改革去培养更多堪当重任的未来领袖。近年来,东莞理工学院打造东莞智能医疗与健康大数据研究院,发展智能机器人、食品营养等前沿基础和关键应用技术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好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助力医药卫生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发展。今天各位院士集聚东莞理工学院论道AI+医疗健康,必将为我国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加快融合发展,提供重要的启迪。

医疗健康的智能化势在必行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组长潘云鹤,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方滨兴等嘉宾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和探索等方面作主题报告。

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组长潘云鹤在会上以《我国医学装备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为题进行了探讨。潘云鹤指出,医疗智能化现在已经逐渐形成一种新的医疗模式,这个医疗模式首先是从智能设备开始的,开发智能设备,如果和服务连在一起就变成一个云平台,这个云平台可能把大医院、中小医院、病人和居家使用者联系在一起,实现智能设备共享,将数据存在该云平台里,同时为中小医院和大医院进行服务。知识云平台可以和科研教学的知识结合起来,比如皮肤病的研究、教学等。云平台实际上是不断发展的教科书,最后还可以把药店、急救车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医疗系统。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作了主题为《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的报告。他认为,医疗健康的智能化势在必行,它对信息化、网络化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上的应用还存在不安全、不可信、不可靠和不可扩展等风险,第三代人工智能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即建立可解释和鲁棒的人工智能理论,发展安全、可信、可靠和可扩展的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中的应用。目前,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

在题为《AI在中医药技术进步中的尝试》的主题报告中,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强调要着力于将现代科技与中医药融合。他以中医的目诊为例子,阐述了其依据及相关应用,并介绍了眼象与糖尿病的关联分析。目前,基于人工智能的眼象辅助疾病诊断已得以应用,通过自动拍照、眼象特征提取等步骤,建立相关分类模型并加以应用,进而实现疾病辅助诊断和健康状态评估。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方滨兴以《大数据在新冠疾控中的应用》为题进行分享。他介绍,大数据的处理流程主要覆盖数据获取与采集、抽取与集成、存储与管理、建模和分析以及结果的解释和可视化等方面,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疫情发生以来,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助力筑牢疫情防控堡垒。以物联网数据的采集为例,若要获取某病患在发病前14天的活动轨迹,可从分布在各地的传感器、移动设备、交通设施以及公共设施等物联网设备中采集。

“我们还有一些报告制度,比如小区登记、管理、咨询、询问等等,通过一些报告,报告的信息也很重要,把报告的信息汇总以后就可以把不同的数据融合在一起,通过融合来获取轨迹。”方滨兴说,诸如登机牌信息、打车信息、餐厅就餐信息、酒店预定信息等不同来源的通道,必须要通过共同的关联性关联起来,才能够把它形成一个叫集成完整有用的信息。

人工智能正在推动医疗器械行业的革命性转变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创新中心主任蒲慕明在会上带来了《脑科学与类脑人工智能》的主题报告。他表示,可塑性是大脑最重要的特性,它是大脑认知功能的基础,可塑性使得大脑网络形成新的状态,就会产生新的行为。大脑是不断在变的,每一个活动都引起功能和结构的变化。蒲慕明还提出了人工智能可以借鉴的自然神经网络特性,包括神经突触的可塑性,记忆的贮存、提取和消退,以及赫伯神经元集群概念的应用等。

人工智能在医疗器械领域有哪些应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原校长王迎军在主题报告环节中作了相关阐述。她介绍了数字化骨科精准修复成套技术在强制性脊柱炎等疾病中的应用案例。展望未来,她认为,人工智能正在推动医疗器械行业的革命性转变,AI与医疗器械两个多学科交叉领域的深度融合发展,需要跨学科团队整体建设,包括人才培养以及深度融合的课题研究等。

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杜如虚围绕《病从口看——基于口腔检查的智能健康护航系统》作了主题报告。他通过唾液分析、舌象分析等方面介绍了“病从口看”的基本原理,并从硬件和软件方面阐述了该系统的组成部分,利用唾液分析器、口腔内窥镜等仪器进行图像分析。为克服个体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等难题,杜如虚院士团队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构建相关模型。此外,他还介绍了基于口腔检查的智能健康护航系统在鼻咽癌诊断等领域的应用,该系统可通过医疗互联网平台连接医生、患者以及药剂师等,提高就诊效率。

在7位院士带来精彩的主题报告后,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原校长王迎军主持的学术研讨环节拉开序幕,聚焦“AI+医疗健康的中国实践”。10余位院士、专家、企业家齐聚一堂,围绕大数据医疗体系建设、健康养生、中医“治未病”、健康与城市建设等方面,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我国的医疗健康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智慧医疗,未来可期!相信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逐步深入,医学界、科技界和企业界携手跨领域合作,医疗手段、医疗模式乃至整个医疗行业将发生深刻变化,人们将享受到更优质、更高效的医疗服务,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进一步增强。

#新冠肺炎_社会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