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母蟹6两公蟹8两!武进“蟹二代”的科技“蟹”逅

2020-11-02新闻13

原标题:母蟹6两公蟹8两!武进“蟹二代”的科技“蟹”逅

秋风渐起叶渐黄的季节

没人能拒绝一只膏满肉肥的螃蟹

浓香的蟹黄,鲜美的蟹肉

想想就让人直掉口水

10月底

武进本地大闸蟹进入成熟期

前黄镇灵台村90后蟹农孙梦杰在自家蟹塘里捞出了第一网大闸蟹。

孙梦杰的父母是养蟹的“老把式”,与蟹打了一辈子交道。作为“蟹二代”,孙梦杰从父母那学会了如何养蟹。但作为新一代蟹农,他更注重的是如何养好蟹,如何卖好蟹。

“养螃蟹水质很重要,很多蟹农养了一辈子螃蟹,大多是看天吃饭,我希望用科技手段养大闸蟹。”

孙梦杰说,他是学生物技术的,想利用所学改善养蟹的传统模式,用科技养出安全、品质高的大闸蟹。

“举个简单的例子,鉴别水质是否达标,老一辈蟹农主要通过肉眼观察,但水中的微生物很难用肉眼了解清楚。我们现在利用透明度盘进行科学观测,能将水质精确到厘米。”孙梦杰介绍。

此外,在改善水质药剂使用方面,老一辈蟹农考虑到成本等因素,会使用化学药剂,但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虽然水面看起来清澈了,但水中的微生物生态链也遭到了破坏。“现在,我们采用科学手段,使用乳酸菌、芽孢菌、EM菌等生物药剂,改善水的酸碱度,在蟹塘建立‘水生动物生态链’,从根本上解决水质问题。”孙梦杰说。

除了建起“水生动物生态链”

“蟹二代”们更注重养品质蟹

提倡螃蟹“精养模式”

灵台村一品蟹庄负责人蒋燕是其中一位。80后蒋燕从学校毕业后回到灵台村,承包了500亩水面养殖大闸蟹,除了使用科技手段的生物药剂,还采用了“精养模式”。

“我把500亩水面分成25个蟹塘,平均每亩蟹塘投放1500只螃蟹。这种模式相对于传统的蟹塘,密度降低了很多。”

蒋燕表示,低密度的养殖模式,能保证螃蟹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养出来的螃蟹个头大,口感更好。

蒋燕说,用传统的养蟹方式养出的大闸蟹,母蟹达4两、公蟹到半斤已是品质较好,但通过科学的“精养模式”,母蟹能达到6两,公蟹达到8两甚至1斤。

“不过,低密度的‘精养模式’将养殖成本翻了一倍,这对于传统的蟹农来说不太能接受。”蒋燕分析,这和后期的销售手段有很大关系,“老一辈的蟹农主要将螃蟹卖给‘蟹贩子’,品质好的螃蟹没有卖出很高的价钱。现在,我们的精品螃蟹通过精品蟹专卖店、电商销售平台出售,价格更高,我们也愿意推广‘精养模式’。”

前黄镇临近滆湖,拥有35000亩水面,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形成了规模水产养殖,在近40年的发展中,基本形成了老一辈人养蟹、年轻人卖蟹的成熟流程,养蟹这门手艺面临无人接手的窘境。但近几年,前黄镇涌现出一个“蟹二代”群体,与传统蟹农不同,他们不仅提倡“精养模式”,注重科技养蟹,更充分利用电商销售平台,把家乡的大闸蟹销往全国,开辟出销售新通路。

“越来越多像孙梦杰、蒋燕这样的高学历人才加入到养蟹队伍,运用科技改变养蟹模式。”在前黄镇农技农机站高级工程师孙东亚看来,未来前黄大闸蟹的前景将更加广阔。

来源:今日武进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