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个王朝十分神秘,在中国的正史中从来没有关于这个王朝的详细记载,这个王朝有自己的独有的国家制度和文字文化,但是却与我们中华文化没有深入融合。而且这个王朝在被成吉思汗灭亡后仿佛就立刻从中华历史上销声匿迹了,这个神秘的王朝就是——西夏。
我们可能听说这个王朝基本都是来自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但是这个西夏王朝到底如何形成,如何发展,而后又是如何消失的呢?今天小编通过整理一些历史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神秘王朝西夏的历史。
西夏王朝是以党项羌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自1038年前李元昊在兴庆府(即今宁夏银川)称帝建国,自称邦泥定国或大白高国 。因其在西北,宋人称之为西夏。前期和辽、北宋,后期与金朝并立。历经十帝。从881年李思恭任定难军节度使起,李氏政权共计346年。在1227年被蒙古国给灭了,这个王朝在历史上存在了约190年,经历10个朝代。
在今天的贺兰山东麓,有一个方圆53平方公里的陵区,分布着九座帝陵,253座陪葬墓,这里就是西夏王朝的帝王陵园,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
西夏王朝最盛时,疆域非常辽阔,其“领土”,包括今天的宁夏全部、甘肃大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和内蒙古一些地区。人口成分也十分丰富,有党项、汉族、吐蕃、回鹘、鞑靼、吐谷浑、契丹等族。
西夏的国家体制和统治方式深受儒家政治文化影响。官制自1038年夏景宗立国后确立,大体上学自宋朝制度,官分文武两班。中书司、枢密司与三司(盐铁部、度支部与户部)分别管理行政、军事与财政。御史台管监察、开封府管理首都地区的事务。其他还有翊卫司、官计司、受纳司、农田司、群牧司、飞龙苑、磨勘司、文思院、番学与汉学等机构。
1039年,夏景宗仿照宋朝制度设立总理庶务的尚书令,改宋朝二十四司为十六司,分理功、仓、户、兵、法、士六曹,使西夏官制和机构已颇具规模。到夏毅宗时又增设各部尚书、侍郎、南北宣徽使及中书、学士等官。一来职官和机构愈分愈细,二来官制改革由扩充政治军事的官职转向扩充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官职。
畜牧业是西夏党项羌人传统的生产方式。西夏疆土自古就是有着良好自然条件的牧区和半农半牧区。河西凉州素有“畜牧甲天下”的美誉,历来有牧羊、牛、骆驼的传统。山丹山(今张掖山丹县东南)盛产良马,是西夏军马的主要供应地。西夏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学习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积极发展农田水利灌溉。西夏手工业门类齐全,有冶金、制盐、酿酒、陶瓷、建材、皮毛加工、棉麻纺织、造纸、印刷等等,其中毛纺、冶铁、印刷在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
西夏文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吸收了儒家文化作为其治国之本。创建西夏的党项人本来是比较原始的游牧民族,建立独立政权后,其统辖区内有大量汉人及其他民族成员,又处于汉文化的长期影响之下,因此,只有汉族的儒学文化,代替和改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西夏崇信佛教,到了后期,藏传佛教的影响越来越大。
这里要提一下西夏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西夏文。西夏文在汉字的基础上进行创制,但是又与汉字区别很大。西夏字与汉字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1、都属于表意文字体系,具有难认、难写、难记的特点;
2、都属于方块文字,西夏字的笔划也有汉字的点、横、竖、撇、捺、提等;
3、有相似的文字构成方法,西夏字80%属会意合成字,和汉字有大量的会意字、形声字相类似;
4、都有楷书、行书、草书、篆书,西夏文与汉文一样,也有书法艺术。
西夏文字与汉字不同之处:
1、西夏字笔划繁复,大多数字为十几划;
2、西夏字斜笔较多,也即撇、捺比汉字多,四角饱满;
3、西夏字没有汉字那样明显的偏旁体系;
4、汉字从原始社会象形文字发展而来,有很多象形字,西夏字则是党项人进入封建社会后才创制的,因此,象形字极少;
5、西夏文语法结构与造句法与汉文不同,如“吃饭”,西夏文会写成“饭吃”等。
在其他方面,如饮食,舞乐、服饰等,西夏都兼具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相结合的特点。
西夏从建国起,一边要与中原王朝宋,辽等搞好关系,称臣纳贡,另一方面经常受到西边的吐蕃,回鹘和北方蒙古的骚扰,最后直到成吉思汗亲率大军,才结束这个将近200年历史的王朝。
来源:每日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