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肾穿刺和激素,不是肾病的一线诊治方案,勿盲目采用

2020-11-02新闻6

原标题:肾穿刺和激素,不是肾病的一线诊治方案,勿盲目采用

很多肾病患者被过度医疗,主要表现在轻中度肾病的诊治:

1.过度依赖肾穿刺。部分肾病患者的蛋白尿不足1g,属于轻度;甚至有的患者没有蛋白尿,只有潜血或尿红细胞,依然做了肾穿刺活检。

2.过度依赖激素药。激素作为一种副作用较大的药物,安全性没有保障,是治疗肾病的二线药物,但目前很多患者却当做一线药物使用。

一线药物需要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

二线药物在一线药物疗效不佳时使用,可以在达到有效性的同时舍弃一部分安全性。

三线药物是二线药物疗效不佳时使用,供患者选择“放弃治疗”或“继续治疗”。

糖皮质激素显然达不到一线药物的要求。

在20世纪上半叶,慢性肾脏病是一个不易解决的的难题,直到1948年激素药、1951年肾穿刺技术相继问世,才取得了一次进步:先肾穿刺看是什么病理,再用激素药进行治疗。

在当年,此诊治方式固然是一个重大突破。但三四十年后,普利/沙坦类药物的护肾作用被证实,同样可以降低肾病患者的尿毒症患病率,成为各类慢性肾脏病的基础药物;而激素要以库欣综合征(激素导致的外貌改变)、血糖血压升高,以及股骨头坏死、失明风险增加作为代价,显然难以作为一线药物。

激素主要是治疗尿蛋白量很大的肾病综合征——占原发性肾病的1/3,而且肾病综合征也不是都需要激素治疗。

比如肾综中数量最多的膜性肾病,在尿蛋白低于4g,或是尿蛋白低于8g且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不建议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肾炎中数量最多的IgA肾病,用激素治疗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各国专家包括国内各专家至今仍有争议。

有必要使用激素的肾病,是占小部分。

通过创伤性的肾穿刺来诊断病理类型,是为了指导一部分尿蛋白很高的患者更好地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然而普利/沙坦类药物可降低任何肾病病种的尿蛋白(剂量充分可降低尿蛋白50%以上),无需肾穿刺来指导,是非大量蛋白尿患者更好的治疗方式,肾穿刺在轻中度蛋白尿患者中有多大意义?

半个多世纪前的激素和肾穿刺技术,如今仍过度地占领着肾病领域。患者一方,普利/沙坦类药物的剂量调整过程较为繁琐,患者不一定会配合;医生一方,作为一种“高危职业”,在冗余和简洁的选择中,为保险起见常会选择前者;医疗体系一方,以论文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制度直接或间接地“绑架”临床决策;等等等等,各种原因,导致了肾病诊治流程的长期僵化。

过度医疗常发生在病危需要抢救的病人身上。有时候家属迫于伦理压力,即使明知强行救治弊大于利,也会要求医生采取更为激进的治疗措施,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可以算是人性的体现。

但过度医疗发生在肾病群体中,想尽理由也很难美化它。

#男性健康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