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摄影:陈发祥
徽州古道,自三国大将贺齐开凿,持续不断,现存124条之多。千年以来,古道上,车马人流,如过江之鲫;山野中,鸟兽欢腾,乃自然乐章。许多发生在古道上的旧事,被后人记述下来,成了传奇逸事。
浙岭古道,南自婺源县浙源乡虹关村,北至休宁县板桥乡樟前村,一路十八折,游走于山中茶园。浙岭之上,清康熙年间所立的“吴楚分源碑”赫然矗立。十米之外,一座巨大的石堆静穆无声,此为“方婆婆的冢”。方姓老妪心涵雨露,乃五代时婺源人,为积善行德,四十年如一日,乐于为古道行人义务烧茶供水,樟前、虹关两村的村民,也自愿供奉老人每日三餐四十年。婆婆驾鹤西去后,一座土坟埋于古道边。此后,来往行人,为感念老人善行,人人于坟头恭敬地供奉一石,千百年来,终成半亩见方的巨大石冢。野花从石缝间绽放,藤蔓在杂草中葳蕤。
徽杭古道自绩溪县伏岭镇祝三村,穿过江南第一关,越过海拔1050米的蓝天凹,便至浙江省临安区马啸乡永来村,一路伴随着登源河,逶迤二十多公里。绩溪民谣有曰:不慌不忙,三日到余杭。北宋宝祐年间,徽杭古道始修,但一直是蜿蜒小道。明嘉庆年间,兵部尚书胡宗宪于浙闽等地抗击倭寇,偶有返乡省亲,常走昱岭关大道。但家中一黑狗,独自穿山越岭,每每早早到达故土龙川,胡宗宪遂命人寻狗迹而扩修为徽杭通衢。自此,三日之内,徽商便可携山货而至大运河起点。胡雪岩、汪静之等人,都曾在古道上留下足迹。古道安徽出口的祝三村,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村民放下农活,自发聚集在一起,义务整修穿村的五华里古道,此为“祝三路会”,代代相传,持续二百年之久。
塔岭,位于婺源与休宁相交的塔岭古道之上。2016年深秋,溪水旁的捶衣石被徒步的我翻开,上面居然镌刻着民国二十三年九月,皖赣两省的行政长官共同署名的“赣皖界碑”,印证了公元1934年7月,婺源被划入江西上饶的旧史。古道不远处,就是婺源溪头乡的龙尾山,那里深埋着冠绝华夏的龙尾砚的籽料。苏轼有诗赞曰:皎皎穿云月,青青出水荷。傍晚的霞光中,炊烟不见、人迹了了、深山空远,只留下孤寂长空,一片枫树叶落在我的脚下,有白鹭在溪水上逡巡。
跟随者的脚步,敲响了古道上的青石板,犹如抑扬顿挫的琴音,高山流水中,与我和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