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盛萍:“十四五”学校心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2020-11-02新闻19

近年来,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发生的意外事件逐年上升,到今年的疫情期间更是达到高峰。这些事件告诉我们,教育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是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综合素质。众多的教育家,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和许多学校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心理教育在解决这一问题中所起的作用,但是我国的学校心理教育的现状却令人担忧。

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我觉得把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作为心理教育的主要目标,以科学的态度、务实的精神将心理教育融入于学校教育的各项工作之中,是为帮助学生有效地提高心理素质,在提高校园生活适应能力,积极应对挫折,养成开朗、合群、乐学、自主人格,起到了有效的作用。我认为在新时代学校教育中,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重视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

培养专职教师。心理辅导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辅导者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资格。首先要从区域层面出发,设立专项资金,对培训后获得证书、积极投身心理教育的教师给予奖励。作为人保局要增加心理教师的编制(让学校有编制可用),教育局作为硬性指标要求每所学校至少有一位心理辅导专职教师,这样学校的心理教育才能落地。作为学校有了政策,有了编制,一定要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学校心理咨询师培训,取得上岗证书,并鼓励参与各类观摩、培训活动,给足规定的工作量,让心理教师安心地以专业的视角来从事心理辅导教育工作。

立足校本指导。学校要坚持一个观点:每一位教师都要懂一点心理,都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要将学生心理辅导教育与全员育德结合起来,立足校本培训,经常对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可涉及学生不良情绪辅导、批评的艺术、家校沟通的艺术等,切实提高班主任心育能力。学校还要利用教工大会、暑期培训等请专家、专业教师每学期对全体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教职工的“心育”意识。

二、建立预警机制,有效干预危机

建立学生心理信息反馈机制。建立班级心理信息员反馈制度,每班可设立一名班级心理信息员,随时掌握全班同学的心理状况,发现同学有明显的心理异常情况或家庭突遭变故及时向班主任汇报,班主任向德育组汇报,记录于《班主任手册》个别教育中,有跟进措施,教育实效等。

建立特殊学生排摸和导师制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每学年初对全校学生进行一次地毯式排摸,从学生家庭是否离异、单亲、学习困难、心理偏激、行为偏差等方面进行分析汇总,且遵循“尊重个人隐私”原则,不公开排摸情况。班主任、学科教师、党员、领导班子和“特殊”学生展开结对指导,家访,并建立导教档案,真正全员育人,关爱每一位学生。

三、创新“心育”手段,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纳入课程教学,形成有效操作模式。在心理教育工作中,学校要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预防性心理辅导为重点,充分利用教师资源优势,将心理辅导活动课纳入学校课程,真正做到三年级以上每两周一节,以学校适应、学习方法、考试作业、应对挫折、人际交往、情感冲突等辅导内容为重点,根据不同年段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辅导,形成学校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模式,即“暖身活动→情境创设→掌握方法→解决困惑→自主发展”。心理辅导课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地应对学习、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困惑,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生活,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还可创办“心情角”、“悄悄话信箱”、“静心屋”等,拓宽心理辅导途径。

与“温馨教室”建设相结合,让教室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学校要将心理辅导教育自然融入于“温馨教室”建设,通过组织教师培训,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梳理学科教学内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心育”因素,营造民主轻松有序的课堂气氛;通过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温馨教室”建设,引导教师在“温馨教室”建设中遵循“以人为本、共建共享、追求和谐、关注过程、自主创新”原则,尊重学生人格、贴近学生的需求、集中学生智慧,把握切入点,营造良好的班级人际环境、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健康的自身心理环境以及宜人的教室物质环境,使教室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加强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危机。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团体辅导的同时,部分心理上有困惑和障碍的学生更需要教师进行全方位的跟踪辅导。学校每周一至周五要有1小时保证开放“心理辅导室”,不要让漂亮、温馨的辅导室成为摆设,以进一步作好个别学生心理的矫治、预防和干预工作。对于学生的来访来信,要求心理辅导教师通过鉴别、诊断、干预、转介等心理咨询技术和程序,帮助学生克服种种心理危机,维护心理健康,同时加强与班主任、家长的联系,密切跟踪和反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开设心理故事栏目,促进学生心理体验。午会课可开设“读故事学心理”栏目,将心理团体辅导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孩子们在这短短十五分钟的时间里聆听着一个个有趣、生动、细小的励志故事、心理故事。从老师娓娓道来的故事中领悟着道理,学习心理知识,启迪智慧,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培养健康的人格,活出精彩的人生。

实现家校协同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家长学校”课程,纳入家长学校教学计划,内容可涉及自我成长、孩子各阶段心理生理特点、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孩子叛逆期教育、绿色上网教育等,与家长共同探讨培养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良策,引导家长增强心理教育意识,关注孩子的成长历程,学会与孩子的沟通,创设有利于孩子人格健康发展的家庭氛围。学校还可在校刊上开辟《家有儿女》等相关栏目,指导家长有效开展家庭教育,开展家长育子论坛、育子征文活动,构建心理辅导教育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延伸心理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