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大宋提刑官》里的一处“硬伤”,戳中了南宋一个尴尬毛病

2020-11-02新闻7

作者: 我方特邀作者月落星沉

早年火爆的一部历史剧《大宋提刑官》,可谓是打开了历史故事的传奇大门。但深究会发现,剧虽精彩,但不可避免地在一些细节方面,存在着尴尬的“硬伤”。比如,在35集“白银失窃案”里,满目都是白花花的银子,不仅数目巨多,而且还是明清官银形态的造型,就是完全不符合大宋时代背景的一处“硬伤”。

《大宋提刑官》的时代背景是南宋,按照真实历史来看,白银的真正广泛流通是到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也正是从明代开始,白银才成为“法定货币”。在此之前的历朝历代,白银虽然也有流通,但并不广泛,民间流通的货币,主要还是以铜钱为主。

根据史料记载,即便是经济繁盛的宋朝巅峰时期,白银收入也就八十万两,数量实在不算多,自然也没那么多白银,可以供应到市场流通。尤其是在这白银的背后,对应南宋的真实历史,更能反映出一个重要问题,关于“钱”的问题。

一、南宋的“钱荒”

在历史上,南宋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北宋以宋徽宗等皇族贵胄被金俘虏为终结,赵构于南京应天府称帝,延续宋统,史称“南宋”。即便赵构成为皇帝,也改变不了其父兄被金俘虏的事实,更改变不了,宋朝在战火硝烟的侵扰下,不断让步屈膝求和的局面。

众所周知,宋朝可谓是中国封建时代里,经济、文化、政治等发展最繁荣的巅峰时期。著名史学家陈寅恪都曾经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正是这时,“草市”、“夜市”规模有了进一步发展,苏轼、欧阳修等人才辈出。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纵然宋朝繁荣如斯,却存在着一个不可忽视的弊病,也就是南宋时期长期存在的经济问题:钱荒。

那么问题来了,大家不都说南宋繁荣吗?怎么会钱荒。

据史料记载,北宋一般每年铸造铜钱量290万贯,而南宋历朝岁铸量都不足20万贯。单是货币流通量,都只有北宋的十分之一。要知道,一个偌大的朝廷,要统治好一个国家,货币是维护经济秩序的重中之重,这样稀少的货币流通量,一旦不足以支撑经济运行,那么就会在无形之中给经济、国运埋下隐患。

钱荒,也就是市场流通的货币大幅缩减,从经济学角度来讲,会造成通货紧缩,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而钱荒的状况一旦长期存在,那么积贫积弱,也是预料之中了。

纵然南宋被号称为“富宋”,无数风流故事流传。但深究它的货币流通量,明白它的真实面貌,才知道,南宋也不过是一副外强中干的“空壳子”。

二、南宋为什么会“钱荒”

要知道纵然宋朝经济繁荣,但从北宋开始,钱荒的苗头就已经早早出现,甚至长期存在。在金朝的火速攻击后,北宋遗留的“残躯”本就不堪重负,而在战火硝烟下,忍辱负重建立起的南宋,也自然没有强大的财政基础作支撑,漏洞存在也是可想而知。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南宋“钱荒”呢?主要有三个原因。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宋朝商业经济的空前发展,导致对货币流通量的需求急剧增大。

宋朝是封建时代经济发展的巅峰时期,此时商品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随之增大,在加上地区交往的增多、交易数量的增大,以及海外贸易的需要,使得货币数量更加紧俏。尤其是海外贸易,导致宋朝铜钱日益外流,即便政府发布禁令,严禁铜钱“阑出江南、塞外及南藩诸国”,但都没起到效果。甚至有的铜钱流出海外,还被高丽作为镇国之宝窖藏起来,更是导致宋朝货币市场“钱荒”加剧。

此外,虽然宋朝“关子”、“会子”等也曾成为流通货币,但南宋政府见发行纸币有利可图,将其作为搜刮民脂民膏、增加财政收入的手段,滥发导致纸币贬值,物价飞涨,失信于民。最终,货币还是回归到铜钱的“主力”上。

铜钱始终是流通的主力货币,为什么铜钱会缺少、供不应求呢?这就是南宋“钱荒”的第二个原因:矿产量的急剧下降。一方面,大宋与金抗战,却屡战屡败,失去北方领土,同时也失去大量矿产资源,与此同时,矿冶业也在战争的摧残下逐渐衰落;另一方面,南宋根基不稳,摇摇欲坠之下,经济生产也没有保障,随之而来的就是生产力的下降,无论是铜原料的生产冶炼,还是“铸币”,都没了生产保障。这些原因一综合,就导致了铸钱供应量,赶不上货币流通需求量的严重现象。

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要数“动摇国本”的宋金战争。赵构建立南宋后,软弱腐朽,不敢与金正面对抗,一次又一次岁贡送去,无疑给原本就羸弱的南宋,又狠狠地加重了负担。也许有人会认为,南宋生产发达,假如与金朝和平相处中做起生意,肯定是赚的,甚至能把岁币赚回来。

可实际上,金朝对南宋的盘剥能力,是不能小觑的。南宋初,自从屈辱“绍兴协议”签订后,南宋每年需向金朝输出“银绢五十万两匹”。宋金和议后,南宋还要另外支付“犒军银”三百万两给金朝。大量的财政支出让南宋不堪重负,本就财政困难,没有足够的银钱进贡,无奈只能以铜钱折算,输出进贡给金朝。南宋的铸钱,大量流入北方,流进了金人的口袋里,这样,导致南宋能够流通市场的钱更少了,“钱荒”的问题也进一步加重。

三、被“掏空”的南宋,亡国也是大势所趋

南宋一百多年里,哪怕与金朝言和,也不免受到或多或少的威胁,遭到各种盘剥。南宋大量的财富,尤其是贵金属,全都毫无保留地被金人压榨抢走。其实可想而知,面临软弱无能的南宋政府,无论怎么抢夺,对方不会还手,这种情况下金人怎么可能手下留情。在南宋与金言和这段时间里,“落后就要挨打”的原理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至于“以生产交易赚回岁贡”的说法,在这种情况下更站不住脚了。压榨与被压榨,即便披上“求和”的外衣,也和真正的和平大不相同。正所谓:倾巢之下,焉有完卵?更别说在金朝虎视眈眈之下,南宋哪里还能安然生产与发展经济。

这样一来,钱荒成了南宋的一个重大问题。钱荒的危害,轻则经济不振,重则国家动乱,整个朝廷秩序都无以支撑。南宋统治者肯定最先意识到了这个严重问题,没有钱,就想办法去搞钱。但处于那个地步,统治者又实在想不出其它举措来改善,无奈只能加剧对百姓的盘剥,搜刮民间铜器铸钱,大肆征收赋税增加财政收入,往死里压榨底层百姓,用百姓的每一粒米,来填补国库的严重亏空。国家不堪重负的同时,百姓也生存于水深火热中,无形中也成了恶性循环。

如此一来,南宋哪里还像传说中那样“富庶”呢?南宋统治者扎在根里的软弱腐朽,竭泽而渔的政策,外加毫无底线的盘剥,叫这个传说中富庶的南宋,早就已经不堪重负。又哪里会像《大宋提刑官》里那样拿出这么多白银?

有人说,南宋的亡国,是因为敌人太强。但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南宋好比一个虚弱的老人,被掏空身体,在挣扎却又无力站起的瞬间,又被元朝重重一击,之后再无站起来的力气。

参考资料:程民生《试论南宋经济的衰退》、罗雅萍《南宋钱荒成因探讨》

#辽宋夏金#钱币#大宋提刑官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