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哀牢国是第一个傣族人建立的王朝

2020-11-02新闻11

作者岩先生 来源傣泰民族

哀牢国是有史记载以来的第一个傣族王朝,也是形成当今傣族的第一个载体。在哀牢国之前,傣族先民还处在分散的部落时代,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民族共同体;直到哀牢国成立,才将分散的部落聚合到一起,逐渐形成稳定的民族共同体“哀牢人”;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哀牢人才最终演变成当今傣族。

关于哀牢国,东汉蜀郡人杨终在哀牢国归附中土时著有《哀牢传》传世,但《哀牢传》卷帙已失传;所幸关键内容已被年代相近的典籍收录,东晋史学家常璩所著《华阳国志》介绍永昌郡时,大篇幅引用《哀牢传》的内容来阐述永昌郡历史。南朝宋史学家范晔所著《后汉书》介绍永昌郡时,也大篇幅引用《哀牢传》的内容来阐述永昌郡历史。东汉第二大郡永昌郡便是在哀牢国的基础上设置,“永昌”为哀牢国都城“允掌”的近音译写。

哀牢国的历史

哀牢国何时建国,汉文史籍并没有记载,只知道其开国君主为九隆(诏隆),九隆之后不知传承了多少代;哀牢国归附中土汉国时,国王为柳貌、王储为扈粟(贤栗),中土史官通过哀牢人的口传历史,追溯到柳貌之前6位国王的名号,柳貌之父柳承、柳貌之祖父桑藕、柳貌之曾祖父哀牢(艾隆),哀牢之父建非、建非之父吸、吸之父禁高、禁高之前便无法得知名号。《哀牢传》仅存佚文记载:“九隆代代相传,名号不可得而数。至于禁高,乃可记知。禁高死,子吸代;吸死,子建非代;建非死,子哀牢代;哀牢死,子桑藕代;桑藕死,子柳承代;柳承死,子柳貌代;柳貌死,子扈粟代。”《华阳国志》和《后汉书》均载:“九隆死,世世相继,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绝域荒外,山川阻深,生民以来,未尝通中国也。”

公元47年(东汉建武二十三年),哀牢王柳貌之子扈栗(贤栗)率兵乘木筏沿澜沧江南下攻打“鹿茤”(今西双版纳)。《华阳国志》载:“建武二十三年,王扈栗遣兵乘箄船南攻鹿茤。鹿茤民弱小,将为所禽。会天大震雷,疾风暴雨,水为逆流,箄船沈没,溺死者数千人。后扈栗复遣六王攻鹿茤。鹿茤王迎战,大破哀牢军,杀其六王。牢人埋六王。夜,虎掘而食之。哀牢人惊怖,引去。”。《后汉书》载:“建武二十三年,其王贤栗遣兵乘箄船,南下江(今景洪坝)、汉(今橄榄坝),击附塞夷鹿茤。鹿茤人弱,为所擒获。于是震雷疾雨,南风飘起,水为逆流,翻涌二百余里,箄船沉没,哀牢之众,溺死数千人。贤栗复遣其六王将万人以攻鹿茤,鹿茤王与战,杀其六王。哀牢耆老共埋六王,夜虎复出其尸而食之,余众惊怖引去。”

公元51年(东汉建武二十七年),哀牢王柳貌之子扈栗(贤栗)率其领邑国试探性归附中土汉国。《华阳国志》载:“(扈栗)即遣使诣越巂太守,愿率种人归义奉贡。世祖纳之,以为西部属国。”《后汉书》载:“二十七年,贤栗等遂率种人户二千七百七十,口万七千六百五十九,诣越巂太守郑鸿降,求内属,光武封贤栗等为君长。”

公元69年(东汉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看到其子归附中土后发展越来越好,于是便率领哀牢国及其所属77个邑国一起归附中土,汉国于其地设永昌郡。《华阳国志》载:“孝明帝永平十二年,哀牢抑狼(柳貌)遣子奉献。明帝乃置郡,以蜀郡郑纯为太守。”《后汉书》载:“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种人内属。”

公元76年(东汉建初元年),永昌郡太守王寻与哀牢王类牢产生矛盾,类牢起兵驱赶汉国势力;公元77年(东汉建初二年),汉国从越嶲(今四川西南部)、益州(云南东部)调兵镇压哀牢兵,类牢兵败被斩首,汉国控制怒江以东哀牢地。《后汉书》载:“建初元年,哀牢王类牢与守令忿争,遂杀守令而反叛,攻巂唐城。太守王寻奔叶榆。哀牢三千余人攻博南,燔烧民舍。肃宗募发越巂、益州、永昌夷汉九千人讨之。明年春,邪龙县昆明夷卤承等应募,率种人与诸郡兵击类牢于博南,大破斩之。传首洛阳,赐卤承帛万匹,封为破虏傍邑侯。”

哀牢国的疆域

据《华阳国志》载:“(哀牢国)其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也就是说,哀牢国东西横跨3000里、南北横跨4600里。不过这个里程应该是以当时当地的交通状况计算,云南高原山谷起伏,如果算直线距离至少要打三折,最多东西900里(450公里)、南北1380里(690公里) 。

又据《华阳国志》载:“永昌郡,古哀牢国……宁州之极西南也。”确定永昌郡东界就是古哀牢国东界,云岭山脉东侧的云南县(今祥云县)便是哀牢国极东;从古云南县中心往西450公里为印多吉湖(缅甸第一大湖),印多吉湖西侧山脉便是哀牢国极西;又结合地理状况,确定其北最多只能到吐蕃高原南麓,由北往南690公里为掸邦高原中南部、对应景栋盆地一线。

结合史料记载及地理状况可知, 哀牢国疆域东起云岭山脉附近、西到印多吉湖西侧山脉、北抵吐蕃高原南麓、南达景栋盆地一线。

哀牢国的政治制度

据《后汉书》记载,哀牢国整体归附中土时有77个邑王,其中哀牢王柳貌之子贤栗(扈栗)是其中一个邑王,在哀牢国整体归附中土之前已经先行归附,说明哀牢国之下的邑国有很大的自主权,哀牢国只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国家。

从《华阳国志》和《后汉书》所记之“九隆死,世世相继,分置小王”看,哀牢国分置的邑王应该都是九隆子孙,多为哀牢王的同宗血亲;可以肯定,哀牢国是实行分封制的联盟国家,类似中土的周。

哀牢国的人口与民族

一、人口

公元47年(建武二十七年),贤栗率所领邑国归附中土时有2770户、17659人;《后汉书》记载:“(建武)二十七年,贤栗等遂率种人户二千七百七十,口万七千六百五十九,诣越巂太守郑鸿降,求内属,光武封贤栗等为君长”。

两次人口统计相差很大,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第一次归附是哀牢王柳貌之子扈栗(贤栗)率所领邑国归附,第二次归附是哀牢国整体归附,包括贤栗(扈栗)所领邑国在内的77个邑国。

二、民族

据《华阳国志》记载,哀牢国“有穿胸儋耳种,闽、越、濮、鸠、獠”;永昌郡“有闽、濮、鸠、獠、僄、越、裸濮、 身毒之民”。哀牢归汉设永昌郡后,比之前多出“僄”、“裸濮”、“身毒之民”3种民族。

1、闽

《华阳国志》、《后汉书》等史籍介绍哀牢国和永昌郡民族时,“闽”都是排第1位;说明闽人是哀牢国的主体民族;大多数情况下,“哀牢夷”就等同于闽人或以闽人为核心的族群。

2、濮

据《尚书》、《国语》、《左传》、《周书》、《史记》等史籍记载,“濮”最早在“楚西南”(洞庭湖平原),中土秦汉之际出现在云贵高原;说明濮人是从“楚西南”长途跋涉、历经数百年由东进入哀牢国的族群。《华阳国志》介绍哀牢国民族时,“濮”排在第3位;介绍永昌郡民族时,“濮”排第2位;永昌郡成立后还有多起“濮”的事件记载;说明濮人在哀牢归汉后,还在不断从云贵高原中部地区涌入哀牢故地永昌郡。从后续的典籍记载看,进入哀牢地的濮人、大多融入以闽人为主体的“哀牢夷”。

3、鸠

中土典籍仅汉晋时的《华阳国志》提到“鸠”;说明鸠人与中土关联很弱。哀牢国东部很早就有中土势力进入,只有哀牢国西部是中土势力未达之地,与中土关联弱的鸠人,必是哀牢国西部族群;而哀牢国西部的 伊洛瓦底江一直被当今傣族称作“兰鸠”(鸠水);说明鸠人是伊洛瓦底江附近的族群。哀牢国是以闽人为主体的国家,鸠人必定是依附于闽人的族群;从后续的典籍记载看,应该有部分鸠人融入“哀牢夷”,但大部分鸠人演变为“寻传蛮”。

4、獠

据《华阳国志》、《后汉书》等史籍记载,中土汉晋时,“獠”多分布在建宁郡(今云南东部)的南盘江流域地区及犍为郡(今贵州)的北盘江流域地区;《华阳国志》介绍哀牢国及永昌郡民族时,虽然提到“獠”,但并没有“獠”的事件记载;说明獠人在哀牢国及永昌郡毫无影响力,哀牢国东界与獠人分布的南盘江流域距离不远,其境内獠人很可能是从南盘江流域地区向西进入哀牢国东部边境的小股流民,对“哀牢夷”的形成可忽略不计。

5、僄

中土典籍仅汉晋时的《华阳国志》提到“僄”,且只是在介绍永昌郡时提到“僄”,介绍哀牢国时还没有“僄”;说明哀牢归汉设永昌郡后,“僄”才进入哀牢故地永昌郡。永昌郡境内没有“僄”的事件记载;说明“僄”与中土关联比较弱,应该在永昌郡西部地区。永昌郡西南边境的伊洛瓦底江中游自古就有叫“骠”的族群,“僄”应该是“骠”的异写;说明“僄”是从伊洛瓦底江中游北上进入永昌郡西南边境的小股流民,对“哀牢夷”的形成可忽略不计。

6、越

中土典籍自秦以来就有很多“越”的记载,但哀牢国境内没有“越”的事件记载;“越”主要居住在“交趾”(今越南北)至“会稽”(今江苏南)之间的沿海地区,哀牢国东南界与交趾接壤;说明“越”是从交趾进入哀牢国东南边境的小股流民,对“哀牢夷”的形成可忽略不计。

7、裸濮

《华阳国志》、《后汉书》等史籍介绍哀牢国时还没有“裸濮”,介绍永昌郡时才出现“裸濮”,从字面意思就能确定是比较落后的“濮”。濮人源自“楚西南”,由云贵高原东部及中部地区陆续进入哀牢国,哀牢归汉后还有濮人不断迁入哀牢故地永昌郡;濮人并非军事性迁徙,后迁入的濮人在平坝地区已无容身之处、大概率只能进入山林地区栖身,久居山林的濮人肯定落后于平坝地区的濮人,也就成了“裸濮”。从后续的典籍记载看,与闽人一起居住在平坝的濮人、大多融入以闽人为主体的“哀牢夷”,久居山林的“裸濮”后来演变为“扑子蛮”、“望苴子蛮”、“望蛮”等。

8、身毒之民

“身毒”是指古印度诸国,哀牢国西界已达印多吉湖西侧山脉,往西不远就是古印度诸国,说明“身毒之民”是从古印度诸国流入哀牢国西部边境的小股流民,身毒之民对“哀牢夷”的形成可忽略不计。

可以确定, 闽人是哀牢国的主体民族,在哀牢国境内以闽人为核心形成的族群就是“哀牢夷”。

哀牢国的经济

据《史记》记载,西汉武帝时(公元前141年-前87年),中土曾间接了解到哀牢国的些许情况;当时,中土与西方诸国的商路被匈奴人阻隔,武帝派间使从西南方寻找新的商路,但间使行至“昆明”(滇中的游牧民族)地,便被“昆明”阻拦无法前行,但却在此了解到“其西千余里有乘象国”,认为蜀地商人就是在“乘象国”与西方诸国交易商品。

从“昆明”地往西千余里的“乘象国”,其位置就是后世的“哀牢国”,西汉的“乘象国”就是东汉的“哀牢国”无疑,蜀地商人在“乘象国”与西方诸国交易商品,说明 “哀牢国”很早以前就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

《华阳国志》和《后汉书》说哀牢国“土地沃腴,有黄金、光珠、虎魄、翡翠、孔雀、犀、象、蚕桑、绵、绢、采帛、文绣。又有貊兽食铁,猩猩兽能言,其血可以染朱罽。有大竹名‘濮竹’,节相去一丈,受一斛许。有梧桐木,其华柔如丝,民绩以为布,幅广五尺以还,洁白不受污,俗名曰‘桐华布’。以覆亡人,然后服之及卖与人。有兰干细布--兰干,獠言‘纻’也,织成文如绫锦。又有罽旄、帛叠、水精、琉璃、轲虫、蚌珠。宜五谷,出铜锡。”可以确定 哀牢国是物产丰富的富庶之国。

哀牢国的传承

公元77年(东汉建初二年),哀牢人反汉失败后,其王类牢被斩首,汉国控制怒江以东哀牢地;部分哀牢王族退到怒江以西地区,在伊洛瓦底江东岸修建新王城TaKaung(达光)。自此以后,怒江以东的哀牢人邑国归汉永昌郡太守节制,怒江以西的哀牢人邑国以TaKaung(达光)为中心重组联盟国家,汉史将此国记作“掸国”。

公元94年(东汉永元六年),依附掸国的敦忍乙国派译使到汉永昌郡,赠汉国犀牛、大象等。《后汉书》记载:“永元六年,郡徼外敦忍乙王莫延慕,遣使译献犀牛、大象。”

公元97年(东汉永元六年),依附掸国的几个部落小国随掸国一起派人辗转至中土,赠汉国珍宝等,汉和帝回赠掸国君王雍由调金印紫绶,几个部落首领也得到汉国赠送的印绶、钱帛。《后汉书》记载:“(永元)九年,徼外蛮及掸国王雍由调遣重译奉国珍宝,和帝赐金印紫绶,小君长皆加印绶、钱帛。”

公元107年(东汉永初元年),依附掸国的焦侥种、陆类等部落小国通过汉永昌郡归附中土,向汉国赠送象牙、水牛、封牛等。《后汉书》记载:“永初元年,徼外焦侥种夷、陆类等三千余口举种内附,献象牙、水牛、封牛。”

公元120年(东汉永宁元年),掸国君王雍由调再次派使臣出访中土,还带着艺术团到汉国表演音乐、魔术、杂技等,深受汉国百姓喜爱;掸国使团在中土期间,恰逢汉国元旦朝会,汉安帝请掸国艺术团到皇宫中表演音乐,遥授雍由调“汉大都尉”的称号,托使给雍由调带回印绶和不同数目的金银及彩色丝帛。《后汉书》记载:“永宁元年,掸国王雍由调复遣使者诣阙朝贺,献乐及幻人,能变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又善跳丸,数乃至千。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明年元会,安帝作乐于庭,封雍由调为汉大都尉,赐印绶、金银、彩缯各有差也。”

公元131年(东汉永建五年),掸国派使臣走伊洛瓦底江水路、沿海岸线访问马来半岛诸国,后与叶调国(苏门答腊岛)使臣一起北上,通过汉日南郡官方到中土访问。《后汉书》记载:“永建五年十二月,日南徼外叶调国、掸国遗使贡献。”

汉国灭亡后,怒江以东的哀牢人邑国先后被蜀汉、西晋、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等政权羁縻统治;南朝陈代梁后,怒江以东的哀牢人邑国各自获得独立;中土唐国时期,位于礼社江(红河水系)上游的哀牢人邑国(蒙舍)吞并周边各国,最终建立南诏国称霸云南高原。怒江以西的哀牢人联盟国家(掸国)在汉国灭亡后,就与中土失去联系,直到公元6世纪中期才被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区崛起的骠国灭亡;哀牢人(掸人)击退骠人后,以MongMao(勐卯)为中心重新组建联盟国家,这个联盟国家于公元762年并入南诏国。

自反汉失败后,分裂600多年的哀牢人于南诏国重归统一, 南诏国就是哀牢国的延续。

满族文化网

#名著典籍#哀牢国#中土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