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孩子沉默寡言说话不清楚,父母从小这样和孩子说话令人担心

2020-11-02新闻6

原标题:孩子沉默寡言说话不清楚,父母从小这样和孩子说话令人担心

这样的妈妈你见过吗

一位从事早教的朋友,推荐了一个说话不清楚的孩子,让我们帮忙想想办法。按约定日期,妈妈带着孩子来做言语评估和测音,整个过程令人烦躁。

这个孩子说话不清楚,而且沉默寡言。反倒是妈妈说个不停,我们问孩子地话,基本上都被妈妈抢答了,虽然妈妈说了很多,但是有价值的信息没多少,从孩子出生抚养到育儿早教,从头到尾全程抱怨个不停。

妈妈直入主题,絮絮叨叨地讲了一个多小时,从头到尾都在说自己这些年来多么的不容易,孩子多么的糟糕,多么的叛逆,多么的不听话,完全不理解父母的苦心等等。 “这孩子就是个闷葫芦,见谁都不会说个话,打个招呼还得我教,这性格祖传的,和他爸他爷爷一模一样” “说话慢,一个字也听不清,别人欺负他就知道哭,一点也不争气”

从幼儿启蒙的语言环境来讲,最怕三种情况

1、孩子说话被打断,语言组织和思维活动瞬间被组织,话到嘴边被剥夺话语权,这种体验是相当令人讨厌的。这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让孩子自信心备受打击。

2、不给孩子说话机会,有些父母对孩子照看过分精细,总是在孩子表达需求之前,就满足了孩子的种种要求。让孩子失去了一次说话的机会。使得孩子养成不爱说话的坏习惯。

3、当孩子面抱怨,无论是抱怨孩子,还是抱怨他人,当着孩子面反复地说这些话,会让孩子缺乏语言交流的正向引导,尤其是刚刚学会说话的孩子,在这种语言环境下成长,对语言本质的理解可能会有偏差,如果错误的认为,开口就要伤人,语言是一种用来打击报复,发泄脾气的工具,那么更多时候可能会保持沉默。

爱抱怨的妈妈爱听什么话

我知道这位妈妈想表达什么,她就希望我能够说一句安慰的话,“ 你们做父母的也真不容易”,通常这些父母只要听到这些话,肯定会很开心,被理解就更容易获得认同,更容易拉近距离,也更容易分享内心真实的感受。

但是那天我听了一个多小时,真的很烦,我知道从职业素质来讲,应该说几句安慰的话,可我就是不想说。

其实这些安慰的话,很容易说出口,但没有任何价值,如果为了讨好而迎合,这位母亲一定会认为她以前做的一切都是对的,但实际上,她错了。

爱抱怨的家长都做错了

1、管得太细:她自己之前把孩子所有的一切都揽在自己身上,事无巨细,管到孩子的神经末梢,所以这样的父母感觉很累,脑力体力都大量的透支,这就表明他们对孩子不信任,和孩子之间无形中就树立起一种强迫式的托管关系,导致孩子习惯性依赖,导致孩子习惯性懒惰,所以父母越勤快,孩子越懒,孩子越懒惰,父母越累。周而复始,积雪球一样无法脱身。

2、无视个性:这样的父母通常都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只看到孩子的缺点,而且肆无忌惮地放大孩子的缺点,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和自尊,对孩子埋怨的父母,往往都在用放大镜观察孩子,而且神经质一样大惊小怪,小题大做,从幼儿到青春期,孩子的个性多变复杂,极易受家庭氛围的熏陶,很多父母都缺乏心理教育的基本素质。

3、自怨自艾博同情:教育孩子最低劣的方式,就是博同情,特别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博同情时,父母自己的痛苦,变成绑架孩子的负担,这样做往往是父母同样陪绑。有没有想过在得到孩子同情后,就会失去父母的权威和孩子的信任。相反孩子可能学会反过来博父母同情,这样一来一往说好的亲情呢?说好的信任呢?千万不要把理解和同情划等号!

4、无脑说教:前来咨询的这位母亲,就是典型的无脑说教型父母,这样的父母做任何事,说得所有的话,都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以自己为中心,根本感受不到孩子看问题的感受。

明明是想打开心扉,沟通解决问题,往往最后成了一个人的演讲,孩子插不进一句话,没有话语权的对话,是没有自尊的,是对孩子自我人格的最大否定。往往很多无脑说教,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倒加深隔阂。

5、无视感受:这位母亲带着孩子来咨询,当面贬低孩子不避讳孩子的感受,在一个陌生人的面前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等同于把孩子的里子面子统统扒光。如果认同了母亲的观点,毫无疑问,等于站在敌对立场,帮助妈妈否定了孩子。

语言障碍问题不是孩子的绝路,我们有很多办法能够解决孩子的理解和表达,让孩子字正腔圆,吐字清晰,但是对于孩子的心理障碍,可能需要父母付出更多,首先就要从改变自己开始。

#孩子#父母#沉默寡言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