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浦北:编织幸福生活

2020-11-02新闻2

群众在龙门镇马兰村圩日上采购竹编制品。广西新闻网通讯员 王振钊 摄

广西新闻网浦北11月2日讯(通讯员 王振钊)10月26日,广西钦州市浦北县龙门镇马兰街,菜篮、提篮、摇篮、筛子、簸箕……各种竹编制品成为当日圩日的“主角”,当地及周边群众购买竹编制品活跃。

浦北当地群众有编织和使用竹编制品的习惯。每年农历九月九前后,马兰村竹编成圩已经成为一个传统。当地以及周边镇村的能工巧匠,会把自己的拿手好活统统拿到圩上,成就了这百年以来的“岭头节”经济文化。周边镇甚至灵山、合浦以及浦北县城的市民这一天也会前来趁圩,买上一两件心仪的竹编制品。

“每年都来,生意还不错。”北通镇那新村脱贫户陈常贤的家属一早就赶了十几公里来到街上摆卖他的竹编。

今年80多岁的陈常贤仍是编织的一把好手,他的竹编非常有特色。竹篮盖上用红色篾条织成“福”字,甚至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在盖面上织上姓氏,便于辨认。这些竹编一对能卖到300多元,成为他们家脱贫的主要收入之一。

有“广西编织之乡”之称的浦北县是广西编织工艺品主产地,编织这项传统技艺已被列入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县编织产品出口约占全区同类产品出口总额的20%至30%之间,是广西编织工艺品出口大县,以龙门、小江、三合、北通镇为核心区域,辐射带动全县10多个乡镇。

近年来,浦北县积极探索“非遗+扶贫”的模式,根据编织的特点和工作实际,采取政府投资、对口帮扶、合作共建等方式,设立非遗扶贫车间,形成一个或几个相对集中的传统工艺生产培训和交流展示空间。广西浦北县丹丹工艺编织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扶贫车间+农户”的模式,以“车间坐班制+家族作坊式”的形式运转,变“输血”为“造血”,让“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实现“精准扶贫、非遗传承”双促进。

“近期都比较忙,我们在赶电商的订单。”在广西浦北县丹丹工艺编织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李立正忙碌着。

合作社总经理李立正在检查产品。广西新闻网通讯员 王振钊 摄

85后的李立是龙门镇日新村委桃埇麓人,自15岁起跟随父亲、爷爷学习藤编,从小从事编织工艺的编织、设计、创作,至今已有20多年的从业经验。自大学毕业后,一直与父亲参与从事藤编出口行业,在传承传统藤编技艺的同时,不断加入新的材料和编法,满足了国内外消费市场的需求。同时,开发了藤编菜篮、灯罩等系列,引领消费潮流,使得藤编技艺更赋予了新鲜活力。

“我们的编织产品以出口为主,内销为辅。”传承人李立说,“2019年,我们合作社销售额超过200万元,吸收农户230多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20人,人均月收入1500元以上。”

藤编业由最初的家庭作坊式发展成规模现代化企业。李立的父亲李传强9岁跟爷爷学艺,后来成立了广西浦北县富鹏工艺有限责任公司;姐姐李丹丹自大专毕业后,一直与父亲参与从事藤编出口行业,于2016年创办了广西浦北县丹丹编织工艺专业合作社,专注于“农户+合作社+电商平台”的模式,创作与创新了超200款新品藤编,其中脏衣篓和食物罩等系列远销国内外。目前,仅龙门镇就有工艺编织企业4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家,从业人员12200人。

“在家门口工作方便多了,我每月大概有1500-1600的收入。”在浦北县丹丹工艺编织专业合作社上班的新塘排村庞向群说,“既有工作做,还能在家照顾孩子。”

广西晟玮家居科技有限公司休闲智能家居生产项目。广西新闻网通讯员 王振钊 摄

浦北县编织产业已经形成以产业链为基础的企业集群,企业经营领域涵盖了工艺品生产、辅助加工、市场服务、物流运输等各个领域。浦北县引进了总投资近5亿元,年产值近6亿元的广西浦北智能休闲家居产业园(外资)项目,以浦北编织产业为基础,以晟玮家居等一批重点企业为龙头,带动一批关联企业落户浦北,助力浦北编织产业集群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打造钦州第一个全外资引进、西南地区最大的户外智能休闲家居产业园。产业园还将配套发展约30个就业扶贫车间,解决2000人就业。

#扶贫车间#就业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