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安史之乱虽被平定,却留下“后遗症”,以至于唐王朝成了空架子

2020-11-02新闻9

前言

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一个表面原因,就算没有这一个安禄山,也会有下一个“安禄山”,其根本原因是一个制度的缺陷,唐朝直到灭亡都无法平衡内重臣与外重臣之间的关系。

拿节度使来说,军政大权揽于一身,一个节度使就相当于一方军阀,越到后面势力越强大,朝廷根本压不住。可以说安史之乱是唐朝制度缺陷的外在表现,从平叛中的混乱也可见一斑。直到以后宋朝的文武分治这种情况才得以解决。

其实大唐这艘大船完全是李氏皇族内斗,破坏规则搞沉的。安史之乱完全可以自己内部慢慢平定,却急功近利向回鹄借兵,许以洗劫长安三天,李隆基之后政令再也出不了长安,真的算是报应。

当时唐朝内部已经腐化,安禄山也是看清这点才敢造反。先不说安禄山的罪行,但是在治军上还是很有一套的,上级军官和普通军士基本上同甘共苦,所以很多人自愿为其卖命。以至于安史之乱后,幽州百姓还称安史二人为"二圣"。

首先,安禄山造反同杨国忠没关系,李林甫死后,没人能约束安禄山,光靠怀柔是没有用的。其次,安禄山兵力很强,高仙芝和封常青都是名将,安西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哥舒翰不出战,能不能守得住潼关很难说。

安禄山控制住唐王朝绝大多数精锐骑兵,如果不是依赖回鹘骑兵,郭子仪和李光弼很难击败安禄山的军队,安禄山的军队远强于燕王朱棣,平定安史之乱很难,最后靠的是回鹘骑兵和朝廷的招安,并引发了唐末的藩镇割据,中后唐,朝廷的中央军从来没能战胜过河北的军队。

唐初拼命压制安西四镇,到武则天退位前已经解除安西四镇的威胁,并留下一批人才给唐玄宗。结果唐玄宗还是将一副好牌打烂了——不仅将刚收回的军事权力重新下放到唐初被限制到死死的节度使,还将武则天留下的那批人才用到死用到废,最后还是要靠武则天留下的人才(郭子仪、李光弼都是武则天时科举出身)才能平叛。

唐朝灭亡于过分开放的招安制度,边境武装几乎全部是外族,安禄山只是其中比较突出的而已。朝廷对他们只能肥养,却不能限制,稍不如意就兵连祸结,所以唐朝才会灭亡。

大唐在安史之乱后,幸运重构了中央-藩镇的平衡关系,双方斗而不破,维持了百余年国祚。兵为将有,将领在封地享有半割据统辖权,恰恰能够极大程度激发军队的战斗力,这点和我们历史教科书上长期灌输大一统政权的优越性相冲突,基本避而不谈。汉末三国著名的武门江东孙氏,长期兵为将有,甚至半奴隶性质的强迫南方山越为兵,反而是东吴凶悍的战斗力保证。

在古代,由于通讯和运输等方面的限制,军队并非规模越大,战力越强。所以唐代武力冠绝中原各朝代绝非偶然,是在制度上实现了军力和国力的相对均衡。但这个平衡,对于统治者而言难度较高,连玄宗一代明主,一有松懈,即酿大祸。

安史之乱后,唐朝只是名义上的统一王朝,各地军阀各种为政。加上西域和北边,东北部地区都被少数民族夺取了。安史之乱后直到宪宗时期算是中央压制节度使最有成效的时候,但是后面的皇帝没处理好又使节度使势力过大,宣宗时期中央一度有复兴的迹象,但是懿宗时期就开始衰败。

还有中央的宦官势力,从肃宗开始很多都是宦官废立皇帝,这在其他朝代也是绝无仅有的。安史之乱以后,再无平定之日,地方门阀终其一朝,也无解决之法,遗祸到五代十国。唐,除了开国那段时间,一直都是空架子,作为文化继承和发扬是成功的,可惜,一直都被周围压着。

安史之乱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标志盛唐由盛转衰,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平定安史之乱的代价是巨大的,而安史之乱的平定并不是建立在绝对胜利的前提下结束的,而是大唐政府跟叛军妥协的结果,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了,但是遗留下来的地方藩镇割据等后遗症却为大唐的覆灭埋下了隐患。

#隋唐#安禄山#安史之乱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