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从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清水铺城镇上出发,驱车绕行在大山之间,爬着一圈圈的盘山公路,逐渐超越白云,公路接近高山之巅,俯视城镇微缩成一幅图景。路边出现了一座小村庄,便是宁家村。
坐落在悬崖之间的宁家村,被左右两面最高的悬崖夹在其中,两面险峻陡立的悬崖垂直于地面,裸露出灰白的岩石。远看,便能感受拔地通天之势。因此,这里还有个地名叫做白石岩。
已是深秋,宁家村的土地上长满了果树,树上挂满了金黄的果实、田间稻米低垂。田野间各种农作物点缀其中,缤纷秋色展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任谁也想不到,这样一片美丽的沃土,曾经是一片荒原。
转变,要从一条沟说起。一条蜿蜒的小沟渠贯穿了整片土地,潺潺的水流灌溉到土地之间,化作了如今的良田与树枝上的累累硕果。
曾经,“水连水 ,山连山,眼忘河水喊口干。”这句口号在宁家村传唱千年。由于地势原因,悬崖上淌下来的水留不住,直直流进了赤水河中。居住在宁家村的世世代代长期严重缺水。庄稼也只能靠天吃饭。“村子里吃水靠一口小水井,但是水井也长期没有水,要吃水长期是走5里路外的地方去挑。因为缺水,种不出粮食,收成很少。”村民孟天军说。
二
吃水,成了宁家村的困难和渴望。
2000年,44岁的薛廷枢来到宁家村当村支书。深知村民的吃水的艰难。可他和村民们都知道。宁家村不是没水,只是得从悬崖上将水引下来,即使薛廷枢在工程队当过多年工程指挥长,他明白除了绕崖引渠,没有更好的办法可以将水引到村子。
但悬崖高耸入云,崖壁近乎与地面垂直,要在泥土没办法依附、鸟儿也没办法飞上去的崖壁上“抠”出一条路。这无异于登天之难。若是一不小心,便会粉身碎骨葬身于崖底。
但要改善环境,要抗争自然。必然是要用死的代价,去换取生的希望。要不要冒险一博?看到村们吃水的艰难,作为村支书的薛廷枢决定:这条沟!要修!
村民也十分积极地回应。“这条沟必须修出来,为了改善生活条件,为了宁家村的子孙万代,哪怕我伤了、死了。也一定要修!”孟天军咬着牙说。
一开始敢去施工的人少之又少,毕竟所有人都知道风险有多大,但仍然有人摆脱了对死亡的恐惧,薛廷枢和当地村民施明勇、孟天星、孟天军、孟天佑五人组成了一个工程队。开始对悬崖进行勘探,动工前一天,五人签下了“生死状”。“哪怕只有五个人我们也要修!”薛廷枢下定了决心。
2003年10月3日,大沟正式开工。 一台空压机、一根钢钎、一把铁锤、一筐炸药。便是整个工程队的工具。沟渠要修建在离地200米的悬崖腰间,工程队从水源点开始,一尺一尺开始动工。
逐渐,冲锋在前的五人工程队激励了村民,村民们也加入挖沟队伍,三十余人的工程队将工程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修到水源点过去一百来米,便到了最危险的地点,干灰槽。
干灰槽之所以危险,是因为这里有两座贴得很近的悬崖,一面是正在修沟的悬崖,属于贵州省,对面的悬崖则属于四川省。两面崖中间最窄处只有几米,两崖之间形成了“一线,互相挡住了光线。即使是在白天,干灰槽也是黑蒙蒙的一片。“施工的困难在光线不好,而且两面悬崖离得太近了,爆破的时候很危险,炸出去的石头会打在对面的崖上又弹回来。”薛廷枢说。
由于施工条件限制,施工队不得不从崖顶吊下来施工
,而这项工作因为太危险,只有五人施工队敢亲自执行。一根麻绳,一端绑在崖顶的树上,一端缠在腰间,再背上工具从离地几百米高的崖顶慢慢下滑,在光滑垂直的崖壁之间如同蜘蛛一般,吊在半空之中施工。
用从崖顶吊下来的方式修通了干灰槽的沟底,便可以将空压机推进来扎炮眼。至今,干灰槽的崖壁上还留有炸药炸过的痕迹,转角处立有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一个人的名字。
在这里,牺牲了一名英雄。
三
“那天要爆破,爆破工是崔家村的任朝学。他是一名很优秀的爆破工,过去也是工程队的,但是施工中的意外太让人难以预防了。”薛廷枢说着,眼里泛起了泪花。爆破结束后,施工队回到位置上继续施工,这时,山顶一块被爆炸炸松了的石板滚落下来,砸在了弯腰工作的任朝学的背上。。。。。。石板从他的背上弹了出去,掉进了深渊之中。而任朝学也倒下了,生命永远停在了38岁。
薛廷枢一行含着泪将任朝学的遗体送往其老家安葬。同时停了一个月的工。在死亡面前,五个人真正的感觉到害怕。甚至不断有人劝薛廷枢放弃。薛廷枢看着修到一半的水渠。还是决定要修完。五人小队再次拿起工具,奋战在绝壁之上。
在自然面前,人的生命无疑是脆弱的。但是人的意志却是坚定的。悬崖硬不过意志。一群血肉之躯用信念和意志,战天斗地,永不言弃。
四
施工的各种危险,每天都在逼近施工队。一天,施工队正在弯着腰打沟底。突然,薛廷枢听到有石头松动的声音,警觉的他一抬头,看到孟天军、孟天佑、孟天星、施明勇头上的岩石正在松动,这个时候跑已经来不及了。薛廷枢大叫一声:“往左躲!”大家连忙将身子侧进崖面。大量的石头如同塌方,几乎擦着人的肩膀哗啦啦的往深渊里掉。“当时大家的脸全被石头塌方的灰盖住了,眼睛都睁不开了,空气里都是灰,所幸没有人受伤。”孟天军说。
为了修沟,施工队驻扎在了悬崖绝壁之上,平时就在崖上吃点干粮素饭,夜晚睡在一处小洞里,第二天又接着施工。在悬崖绝壁上一住就住了5个月,期间,每天只能让两个人回家。一是为了背炸药,二是为了向村民传递信息。
斗转星移。在薛廷枢和村民的努力下,2004年8月28日,沟修通了。命名为“丰收大沟”,如同其名,寓意“丰收”。当水源顺着沟渠绕过悬崖流进宁家村的大地。宁家村千百年的历史难题不复存在了。
村民们簇拥着薛廷枢,用激动的泪水诉说着感激。“我作为村支书,就要为村民解决难题,条件再难,不会难于我们的决心,作为党员,我更要做冲在前面的排头兵,敢于战斗,不怕牺牲,永远为人民做事实。”薛廷枢坚决地说。
近年来,宁家村已经全面通自来水,但是沟渠的水仍用于农田灌溉。“现在我们家通了自来水,但灌田依旧是用沟渠里的水。这条’天渠’,改变了我们村的生活,现在我们不再缺水,大米、水果、蔬菜。。。。种什么我们都能丰收。”村民孟天美高兴地说。
一条长1500米、距离地面高200余米的大沟,让水源“从天而降”。一条沟渠讲述了一断战天斗地的故事。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说的正是生存要靠自己。遇山开山、遇水治水。祖辈们给我们的宝贵精神火种,就是战天斗地的伟大抗争精神。这是一个民族的信仰和信念。如同潺潺不息的泉水,滋养每一代人的生活和心灵。(图/文 陈香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