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父母为何学习养育之道

2020-11-02新闻7

父母为何学习养育之道

——《孩子成长历程:三个七年成就孩子的一生》读书会第一场

文/铁树妈妈

审阅&修正/杨灿

01

2020年10月24日山水童源家长在七年级云骢妈妈(杨灿女士)的带领下开始共读《孩子成长历程:三个七年成就孩子的一生》(后面简称《三个七年》)。

图片招拍摄:林晓

关于云骢的妈妈,这里想对她重新进行一次介绍。她是山水童源7年的老家长,自从接触到华德福教育,她就开始了华德福教育的深入研究,进而研究人智学。她在养育孩子方面拥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

我印象中她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我觉得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就是能找到一份愿意一直干到80岁的工作,我知道我现在已经找到。

云骢妈妈说她为找到这个事业或者说天命,她从发展得还不错的职场中退出,自己做了很多探索,花了很多时间与金钱。所幸所有的弯路都被证实是有价值和收获的,都不是白走,最终终于指向天命之路。但是有太多的成人,花费一生也没有走上这条属于自己的路。这也激发了她去研究,怎样的养育和教育,能够支持孩子长大后活出内在圆满的自己。

同时她也非常希望自己所学到的东西,可以分享给更多家长,帮助更多孩子受益。难怪大家都给云骢妈妈冠上了“杨教授”的尊称。

《三个七年》这本书,正是云骢妈妈推荐大家阅读的,希望我们通过学习孩子的成长规律,找到与孩子相处的更好方式,更好地成就孩子。

本次,我们主要学习了前言和内容简介部分的内容,用这么长时间学习这么少内容,是因为这部分对于大家理解全书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三个七年》这本书是荷兰作者李维·胡德,初稿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其后进行过修订,删减了一些二战后与现代无关的事件,保留了李维·胡德的核心思想,并用现今世界的一些场景重新表达。虽然这是本很老的书,但是它所阐述的人的发展规律,并不会随岁月和时代而变化(正如两千年前的经典,都依然能指导当代人的修身养性一样),所以仍然适合我们来学习。

在书的一开始,作者没有直接给我们一些结论,而是先和我们讨论了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假设前提。

这本书提出的儿童发展观点的是以鲁道夫·斯坦纳的歌德式教育观点为依据的。也就是时下我们所说的华德福教育。

在此我们不得不对鲁道夫·斯坦纳和华德福教育进行一点简要介绍,因为除了进入这个教育体系的人,还是有很多人对他们并无太多了解。

鲁道夫·斯坦纳是奥地利的社会哲学家,并且是一个真实具有灵性能力(或神通)的人。他经历了神秘学、宗教学、自然科学以及东方印度教和佛教等学问的研究之后,创立了人智学。人智学是一门由历史发展、人类意识的进化、人和精神的关系、艺术、音乐、理想社会结构等领域问题整合而成的哲学思想。他的人智学理论,指导了后世很多人对农耕、医药、建筑、治疗教育、经济、艺术活动等领域的研究。

华德福教育就是在人智学理论基础之上建立的,是鲁道夫·斯坦纳于1919年,在德国斯加特华德福学校建立的教学体系。鲁道夫认为孩子应该顺应成长规律,根据年龄特点进行学习,他希望用一种均衡的教育让孩子获得感觉、意志和思考的全面发展,使孩子的精神本质得到尊重,令孩子获得自由。华德福教育摒弃了传统教育的灌输式、机械式剥夺个性的方式,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用艺术性、体验性的方式让孩子在各个阶段内化不同知识。

本书对于人的发展的阐述有一个假定前提,即“人类可以被看作是具有身体、灵魂和精神的一个三元结构”。这也是华德福教育观的一个核心理念。其中提到的自我、灵魂、身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既是我们对本书阅读的一个难点,也是理解本书的重要基础。

因此云骢妈妈也极力想让我们能够理解三个要素的含意并能清楚区分它们。为了让我们能区分,她用了英文注解:自我=Spirit,灵魂=Soul即心灵,身体=Body。为了留下空间给大家思考,在下一期读书会和大家做进一步探讨,这次她没有直接给出她自己区分三者关系的答案。特别是对于自我和灵魂的区别,从大家的各种名词反馈来看,我们真的很难对它们下定义。

02

这次读书会除了着重讲到书的理论基础,我们还获得了关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一些新认知。

1、主流教育是如何形成的。

主流教育的形成,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决定的。如书上所说,不同的历史阶段会有不同的社会需要,古希腊崇尚身体心灵的和谐发展,古罗马觉得能言善辩的人对国家更有用。19世纪以来,学科教育逐渐成为了教育中世界性的主流,其产生的背景也是因为工业化社会的大规模生产需要大批量受教育的“流水线”劳动者;而现代工业化对效率提升的追求,使得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从而强化了对专业性人才的需要。

2、主流教育下个人成长的缺失。

国家在制定教育制度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需要什么就偏重什么方面能力的锻造。受制于需要普及教育的人口众多,而国家社会能进行的投入有限,使得标准化知识教育的模式成为我国义务教育的不二之选。(相比起来,北欧诸国如芬兰等国富人少,国家提供的免费教育就更重视个性化和人内在的需求。)这种教育模式基本无法顾及每个孩子的个体化内在需求。

从国家宏观层面上来说,国家关心的是每年有多少各种教育程度的劳动力成为人力资源进入市场。而每个孩子长大进入社会后,其内在感受和人生体验是怎样的,是不是有能力让自己幸福,这并不是公办教育所关注的目标。但是,在单个孩子的角度,在孩子的父母亲的角度,孩子将来是不是能幸福,却是一个根本性的目标。

国家社会的教育目标,和家庭个体的教育目标,在这个点上是无法统一的。如果家庭的教育目标是关注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那就不能期待社会提供的教育体系能去达成这个目标,而是要自己想办法下功夫。所以,多元化的不同流派的教育模式相继出现了。

另一方面,国家的教育考核体系很明确地描绘了,当前社会需要的劳动力至少要有怎样的外在能力。这个能力目标,应该被借鉴参考,有机整合到家庭教育目标中去,这样才能使得孩子在18/9岁或者是23/4岁时(取决于每个家庭帮孩子设计的进入社会的路径),能够准备好进入到社会中成为有用的劳动力。

《三个七年》这本书,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人从物质到精神的发展需求,能帮助我们理解孩子并为他们各阶段需求提供助力。

3、如何能够弥补主流教育在个人成长中的缺失

云骢妈妈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同样是接受主流教育的人,有部分人仍然能成长为有独立自我的人,而有的人却完全被教化成需要外力驱使的人。这是为什么?

她的答案是因为家庭教育的不同,也因为每个孩子的个体独特性。这就启示我们,家庭可以有很多作为去改变孩子的成长轨迹。

当然了,把孩子送到创新教育的学校也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像我们参加了山水读书会的家长们就都是因为把孩子送进了山水童源这个富中国特色的华德福学校,才能走到一起来探讨怎样给孩子更好的教育。

云骢妈妈说,如果她把孩子放进主流教育学校,她觉得家庭和学校教育比重是7:3,也就是有七分的教育目标得透过自己的家庭教育来完成。而在山水童源这样的华德福学校,家庭学校教育比重五五分。

所以无论什么情况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都是占有大比重的,家庭教育的部分做好了,孩子才更能成为一个享受自我生命而又有社会贡献的人。

03 学习感受

在听完云骢妈妈关于《三个七年》的前言解说后,我也带着困惑翻看了一些其他书,然后反复回味了《三个七年》里关于前提的描述,得到了我自己对于自我(Spirit)、灵魂(Soul)、身体(Body)三者关系的一点理解。

可以说“自我”是一个人所有行为的主导,它指导我们要做什么不做什么。而“灵魂”则是负责将“自我”的指令进行分派给身体去执行,同时也负责将“身体”的体验归纳整理上传给“自我”。比如说一个行为要让手去做还是让嘴去说;比如“身体”这次获得的体验告诉“我”什么,哪些是“我”需要存储起来的内容,都会通过“灵魂”去考量。而“身体”就是负责从物质世界里得到人成长的物质养分和通过各种体验去获取对世界的认知,关于生长养分大家都明白,至于后者用鲁道夫的说法,我们人在幼儿的时候就是一个全然的“感知器官”,通过身体的各项感官将去感知周边的事物,然后传输到“灵魂”。因为这三者的不停动作,我们也会随着成长,从全然的感知,慢慢学会分析,再反馈表达出去。

也许还是很浅显的理解,分享到这里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点参考。

@林晓也跟大家分享了这次读书会的感受:

“这次读书会杨教授从一个比较宏观的角度来看待教育,选择何种教育对一个人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有哪些不同的影响。很庆幸我们是少数人中对孩子的教育有觉醒的人,关注到内在的平和,幸福,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其他物质呈现的基础,有前面的后面才会显得更有意义。

之前经常和童趣园老师沟通或者听老师们的课程,会反复提到一个词,叫自我入驻。比如一个孩子状态稳定,老师会说自我入驻得比较好,而一个孩子对环境对自己很纠结,那就是自我入驻不是很好,还需要帮助孩子更好地完成这个事情。而童趣园老师的工作在我看来就是通过反复使用孩子的身体实现自我入驻。

以前也觉得这点很重要,而读书会让我觉得它真的是一件很神圣重要的事情,如果一个人的心智和身体无法合一掌控,他的意志力没有办法让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其实是会很痛苦的。在幼儿阶段这件事情做得好的话,人生的背景底色就会平和稳定,接下来才谈得上很好地去发展。”

无论我们能学习到何种程度,无论我们能为孩子做到多或做少,我们自我的觉醒都是孩子和身边人的幸运!

虽然我们正在学习的《三个七年》是基于这样的前提,但我们未必要立即相信,我们姑且按照它的前提学习一下它说的理论,带着质疑、带着困惑通过实践去印证一下,之后再来考量这样的假设是否有实用价值、值得我们信任。

读书会后,云骢妈妈专门联系了我们,希望能有更好的方式让大家学习,希望能真正帮大家建立起养育孩子和自我成长的理论体系,而不是断裂式地见招拆招遇到新招又不会、一场读书会后因为没有内化很快就把学过的忘记。所以我们在讨论之后,决定建立一个山水家长读书会的独立微信群。方便大家在短暂的学习之后,能随时理论结合实际,讨论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关于养育或个人成长的困惑。

索引:黄晓星《人智学和华德福教育》,芭芭拉·帕特森&帕梅拉·布莱德《我从彩虹那边来》,鲁道夫·斯坦纳《童年的王国》,李维·胡德《孩子成长历程:三个七年成就孩子的一生》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