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笔王铎,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
王铎,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十樵、石樵、痴庵、东皋长、痴庵道人、烟潭渔叟、雪塘渔隐、痴仙道人、兰台外史、雪山道人、二室山人、白雪道人、云岩漫士等 。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
明天启二年,三十岁的王铎举进士及第,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少詹事。弘光元年,南明弘光帝任王铎为东阁大学士、次辅之职。次年入清,授礼部尚书。顺治九年病逝于孟津,享年六十一岁,赠太保,谥曰"文安"。
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王铎的书法笔力雄健,长于布白,楷、行、隶、草,无不精妙,主要得力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米芾等各家,学米芾有乱真之誉,展现出其坚实的"学古"功底,学古且能自出胸臆,梁巘评其"书得执笔法,学米南宫之苍老劲健,全以力胜"。
姜绍书《无声诗史》称其"行草书宗山阴父子,正书出钟元常,虽模范钟王,亦能自出胸臆"。其传世作品主要有《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等,诸体悉备,名重当代,学者宗之。
王铎的书法,在我看来,既把"二王"的一些用笔特点放大,同时也把自己的个性张扬。从流传下来很多的王铎临"二王"书作中,我们不难看到那个张扬的王铎,表面上学习"二王",却又在不规矩地显摆自我,在安分与不安分之间游荡。王铎又善用墨法,浓淡干湿,满纸糊涂,在晚明到清初的书法语言里,这种大胆的探索,给了时人明灯般的启发。
王铎的《行草〈金山寺诗〉》,藏于安徽博物馆,品相虽差,而用笔用墨,精气神俱佳,此作王铎书于崇正八年乙亥,王铎当时43岁,正值创作盛年。
这副作品一如既往地延续了王铎大刀阔斧一面的风格。用笔开张,气度轩昂,刀枪剑戟,一应俱全。每见这种大尺幅作品,总让人联想起沙尘浩荡的将军挥刀,使人动容。通篇气息连贯,一挥而就,细看有大浪扬帆之气概,容我来细细品读。
开篇,王铎大笔一挥,用他独有的、极具个性的涨墨开头,开头"大江"二字的涨墨,既是自然的开张,也是有意的起首,这种夸张的手法,以至于"江"字都很难辨认了。随着开头两个字的重笔重墨,到了"鳌"字,便把笔一抬,将沉重的调子抬高。
湿笔在"鳌"的"土"部成功转换,"江"与"鳌"之间的牵丝,若连若断,既是承接又是转换。从重到轻的旋律,在"鳌"演绎一次后继续在"背"、"擁"中重复。但如果只是单纯地从重到轻的重复,那就太小看王铎的招数了。重复了两次后,"擁金堤"三字之间发生变化。"金堤"从轻到更轻,从湿到干,节奏上开始发生了变化,再来细看这三个字的处理,就发现这种节奏的把握与控制,自然舒畅,在不知不觉之间已被倾倒。
在我国书法史上,董其昌一派的严谨秀逸之风曾在明末清初盛行,而王铎取法高古,与拘谨乏趣、滑弱无力的书风相抗衡,大胆创新,开创一代书风。他是书法史上一位杰出的革新人物。青年时代的王铎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很早就有了反思潮的奇倔胸怀,在他的《拟山园选集》中的《文丹》中,集中表露了他惊世骇俗的审美观。他最大的成就是在于他超迈雄奇的行草书。他的行草书,恣肆狂野,挥洒自如,用笔沉着痛快,纵横跌宕,自然出奇,表现了撼人心魄的雄浑气势,极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