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信息迅速发展的时代,各种新奇的词汇不断涌现,前段时间"社畜"一词广泛流传,最近又出现"打工人"梗。
那么人们所说的"社畜"还有"打工人"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这些词会逐渐流行起来,背后又反映了大众怎样的心理?
"社畜"指在职场中被当做牲畜压榨、频繁加班的上班族。"打工人"指打工的人,带有追求和倔强的意味。
如今身边有很多人都表现出不想上班的情绪,从周一就开始盼望着周末,上班逐渐成为一种负担和不愿意面对的事。
这些词汇不仅是一种自嘲,也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一种自我鼓励,虽然心里不想工作,但为了生存还是得坚持下去。
不想上班,不等同于不想工作
不想上班已经成为当代人的常态,无论是在各种网络社交平台,还是在日常见面闲谈中,这个话题总是会被不断提出。
看到网上说,一周总有7天不想上班,一个月总有30天不想上班,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大多数人的内心写照。
但是现代人所说的不想上班,并不是不想工作,上班和工作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上班是公司支付一定费用购买我们的劳动时间,我们必须按照公司的规定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工作则是为自己做事,是对自身价值的实现。
上班是出于生活所迫,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做的事,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行为。
而工作则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行为,是一个实现目标的途径,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更愿意去拼搏奋斗,心理上也更为乐观。
为什么现代人不想上班?
不想上班的原因很多,首先,上班意味着我们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做规定的事,有种被支配的感觉,没有自主权。
在上班的时候,我们不能随意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行事,作为员工,和领导之间存在上下级关系,需要服从上级的指示。
上班意味着没有了时间自由,也没有空间自由,不能做工作之外的事,也不能擅自离开工作岗位,下班回到家后所剩不多的休息时间可能也会因为工作而被压缩。
其次,工作的压力让我们产生倦怠心理。
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罗伊登贝格尔首次提出"职业倦怠"的概念,说的是人们在面对过度工作时产生的身体情绪的极度疲劳。
因为长期超负荷的工作,让我们产生倦怠感,逐渐失去对工作的兴趣和热情,每天都是前一天的重复,所做的工作并无新意,沉重冗杂的工作内容也让我们身心俱疲。
当你发现上班所做的工作并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的内容也看不到实际的意义,但是为了赚钱和生存不得不继续下去,内心的倦怠感也会随之变得强烈。
再者,上班前我们会对工作的氛围还有同事抱有期待,但实际情况却截然不同,在上班的过程中,我们接受着安排,没有成就感,也看不到希望,付出和收益之间的失衡让我们产生心理落差,不想上班的情绪便更加严重。
不想上班是一种很普遍的心态,但背后也隐藏着深深的无奈,总是内心千般抵抗,但又没有更好的选择。
原本希望通过更换工作来消除不想上班的情绪,却发现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不久,倦怠感再次袭来。
怎么面对不想上班的情绪?
最近频频看到朋友圈提到"打工人"一词,既然上班是无法逃避的事,那么要怎么去面对和处理不想上班的情绪?
第一,为自己的工作赋予意义。
其实任何一项工作都有它存在的意义,无论是看上去重复枯燥的工作,还是任何人都可以取代的工作,亦或是难度较大的工作,或多或少都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影响。
我们要做的是学会去挖掘工作本身的意义,去关注所做的工作能给他人带来什么,去寻找工作中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第二,设立目标,在工作中创新
虽说上班无法完全由自己支配,但面对一个任务时可以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在普通平常的工作中去创新,给自己制定更高的要求,而不是得过且过,处于接受安排的被动状态。
给自己设立一个目标,比如这个月取得什么样的工作成绩,今年期待上升到什么职位,以及希望从工作中获得什么,学到什么技能。
有了目标后会更有动力,既然大环境无法给予自己想要的新鲜感,那么就需要自己去创造。
虽然不想上班,但我们还是要努力去做一个"打工人",在寻常工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慢慢挖掘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