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屈原本来是楚怀王的重臣,也肩负着变法的重任,楚怀王甚至还指派屈原写国家大法。由此可见,屈原原本是很受重视的一个君子。但是君子最害怕就是被小人诬陷,由于小人的诬陷,所以屈原就失去了楚王的支持,进而被排挤到朝堂之外,这让屈原的才华无处施展,也让屈原抱憾终生。
在诬陷屈原的人当中,有一部分来自于楚国内部,他们羡慕屈原的才华,所以就时常给屈原穿小鞋。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外部,这些来自外部的人主要是为了损害楚国的利益,屈原是楚国的有用之臣,自然成为他们要扳倒的对象。
一、楚国内部部分小人诬陷屈原
屈原一开始深受楚王的重用,不论是任何国家大事,楚王都会找屈原商议。虽然找屈原商议是一件好事,但是很多小人就非常嫉妒屈原备受宠信,并且由于屈原洁身自好,所以他几乎不参与乱七八糟的勾当,因此就更受小人排挤。有一个名叫上官大夫的人,就是一个非常嫉妒屈原的人。
有一次他知道了屈原在为楚王写变法的县令,并且知道这件事是保密程度,就一直想知道变法的内容,因为变法的内容只有楚王和屈原知道,一旦被外人所知,那么楚王一定怀疑屈原不守信用,这样一来,楚王就会远离屈原。
上官大夫为了得知变法的内容,尽管费了很多周章,但还是知道了几条变法的内容。于是上官大夫找到楚王称,自己知道了变法的内容,并且称屈原由于备受重视,所以一直将变法作为炫耀的资本,在外面大肆的宣扬自己。上官大夫的一番诬陷之词产生了效果,楚王认为屈原欺骗了自己,并且对屈原的人品产生了怀疑。当然,当时想要诬陷屈原的不止一个,所以楚王在听到了很多关乎屈原的坏话的时候,就逐渐不再重视屈原。
二、张仪对屈原的诬陷
当屈原在楚国进行变法的时候,张仪已经开始了连横对策,此时他首先将矛头对准了楚国,所以 张仪对楚国当中一切有用的人才都视为眼中钉,尤其是屈原,因为屈原主张联合齐国。一旦楚国和齐国结盟,那么秦国自然不是楚国的对手,同样也不是齐国的对手,所以秦国最关键的就是要破坏楚齐之间的联盟。因此,主张联合齐国的屈原自然成为张仪的眼中钉。
为了打倒屈原,张仪下了很多功夫,一方面跟上官大夫等人合作,另一方面联合自己在楚国的朋友,甚至收买了楚王的宠妃郑袖。
《新序》记载:内赂夫人郑袖,共谮屈原。
张仪知道屈原是自己的敌人,但是屈原却不知道张仪是自己的敌人。因此,张仪常常在暗处找人诬陷屈原,而屈原在明处常常受到欺负。时间一长,楚王听到的关顾的屈原的坏话越来越多,就对屈原表示出了不满,直到后来将屈原驱逐出朝堂。
结语
屈原虽然是一个有才之臣,但是却深陷小人舞弊。例如上官大夫对屈原的做法,虽然不知道上官大夫诬陷屈原是不是和张仪合谋的结果,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当时面对屈原进行诬陷的小人很多,不止上官大夫一人。由此可见,屈原不仅在国内受到小人的诬陷,就连楚国之外,也有很多对屈原进行诬陷,例如张仪。不过张仪对屈原的诬陷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自然是陷害了屈原,备受后人指责;另一方面,由于张仪诬陷成功,所以秦国的连横政策得以成功。
这样一来,不论是在楚国国内,还是在楚国之外,屈原都有了敌人,并且这些敌人都有一个目的,就是诬陷屈原,进而使屈原没有用武之地。楚国内部的小人一直给楚王吹耳边风,使得楚王远离屈原,楚国外部的人则一直对楚国内部的小人示好,离去张仪给上官大夫送了很多好处,并且在楚国国外污蔑屈原的名声。这样一来,楚王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听到了很多关顾屈原的坏话。
当然,屈原因为诬陷而被驱除,还有一个罪人,此人正是楚王。楚王是一个没有主张的人,在听到上官大夫的话,应该也将屈原招来问话,不能只听上官大夫的一面之词,否则很容易导致偏听偏信,也很容易做出错去的决定。所以屈原被驱逐的原因,还应该包括楚王的偏听偏信。
参考文献:
《新序》
《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