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HPV疫苗之父大胆猜测:吃牛肉可能间接致癌

2020-11-01新闻23

摘要:新冠肆虐之年,病毒成为科学家聚焦的重点。

新冠肆虐之年,病毒成为科学家聚焦的重点。今天召开的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病毒峰会上,德国病毒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教授,提出自己的大胆建议:或许大肠癌的发病率与牛羊肉、以及它们的奶制品摄入量密切相关。被称为HPV疫苗之父的豪森教授,因发现人乳头状病毒引发宫颈癌而荣膺2008年诺奖生理/医学奖。而新晋诺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哈维·阿尔特教授,则提出:丙肝病毒与新冠病毒很相像,无症状感染者不少,该如何清除病毒值得各界共同商议对策。

间接导致大肠癌的,可能是牛肉及奶制品

“癌症背后的机理十分有趣,以大家常见的乳腺癌、大肠癌为例,为啥有的国家癌症发病率高,有的国家却很低?我们发现,大肠癌发病率高的区域,恰恰都是牛肉消耗量很大的区域。”豪森教授开门见山说。

致癌机制中也有间接致癌机制。那么,直接和间接致癌机制有啥区别?专家讲解,直接致癌机制中,细胞的恶性增长取决于病毒基因的特定表达。间接致癌机制则不同,它存在于癌细胞的周围,诱导炎症,生成氧自由基,持续存在的免疫压抑最终导致细胞突变。

豪森教授的团队最初怀疑:会不会牛肉及奶制品是风险因子?带着这个问号,他追根溯源找到bmmf因子,“很多奶制品中都有这个致病源,bmmf因子中存在1700个核酸,我们观察发现,bmmf因子出现在某一类细菌中,然后传染至人体,人体再适应调整。而大部分这个因子的物质来源于欧亚奶牛的奶制品。”

这位诺奖得主认为:印度、蒙古、玻利维亚、非洲等国家的大肠癌发病率低,这或许与母乳坚持12个月以上不无关联。“母乳可以阻断感染,bmmf因子的感染通常在断奶之后。除却牛奶自身的bmmf因子物质,肥胖、酒精摄入、炎症、吸烟、久坐不站等也都与患癌具有一定关系。”

牛肉及奶制品或会致癌,这一数据在瑞典相关研究中得到佐证。豪森教授说,研究追踪2.3万名乳糖不耐受患者,发现他们的肺癌发病率可降低40%,其他癌症发病率也有所下降。专家由此建议:食用未煮熟的牛肉、常喝未高温消毒的牛奶可能患癌,建议民众应该少吃生牛肉,至于奶制品,则应尽可能饮用高温消毒后的牛奶。

意外的术后病人随访发现了“丙肝病毒”

新晋诺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哈维·阿尔特教授,因发现丙肝病毒而获奖。视频里,他对这一伟大发现进行“复盘”:心脏术后病人常常会出现肝病,上世纪70年代之前,全球供血筛查机制尚不完善,术后发现,30%的病人会感染输血后肝炎。比例怎么会这么高?科学家进一步追根溯源血源。如果是商业血源,出现感染的比例是51% ,而如果是自愿捐血,这一比例仅为7%。

1970年代,全球开始启动无偿献血,最开始供血开展乙肝病毒筛查,结果发现输血后肝炎比例大幅下降,但样本中仍有18.2%的人群患有肝炎。细究其中,仅有三分之一的肝炎是乙肝病毒引起的,还有一些非乙肝病毒感染源。两位研究员最后发现,这样的病毒感染是“非甲非乙型肝炎”,由此命名为“丙肝”。

“其实丙肝病毒感染与当前肆虐的新冠肺炎有些雷同,很多病例无法确诊,因为很多人是无症状感染者。”阿尔特教授预估,约有50%的丙肝病毒感染病例并未被发现,这一比例在发展中国家或许更高。基于这样的基础,人类要清除丙肝病毒,还需在全球范围内供应药物。“当下药物的治疗仅供应给病人,而无症状感染者无法可及”,这位诺奖得主直言,“消除丙肝不该仅仅是科学技术问题,如果政策、价格、企业研发等都配套跟上,根除丙肝还是有希望的!”

#癌症肿瘤#肝病#肠癌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