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这是引起注意的开端。以后对同样情况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果发现这是收容在设施中养育的儿童的共性问题,于是就把这种发育迟缓现象叫做“医院病”。从事这一研究的有里普尔和哥尔特法尔布等。里普尔对设施中的六百名孤儿进行了研究,发现当对某些婴儿喂奶时,却无论如何也不吃,表现出一种抗拒症状;还有的幼儿已经达到了自己能走的程度,可是却不走反而去爬,表现出退化现象。于是便认为是儿童缺乏适当的爱抚和与大人的接触所致。这样,便为这些儿童安排了代理父母,由此就看不到这类现象了。
另外,哥尔特法尔布对生后十八个月就送入收容所的孤儿和比这更大一些才送到收容所的孤儿,在其长到青年期时,对他们进行了各种检查并做了比较。得出的结论是,从婴儿时期就送进了设施在与人们接触较少的情况下养育的前项儿童比起后者,虽然已经是青年了但却缺乏青年人那种感情表现,成熟也晚。此外,在日本对“医院病”进行研究的,最早是牛岛义友。牛岛发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儿童的集体疏散,对儿童的行为有不良影响,于是便采取一项对策,将三、四个儿童分为一组,每组分别配备一名保姆,让其承担母亲的职能,由于这一措施才防止了不良影响。此外,牛岛也曾对儿处在婴幼儿设施中抚养的儿童与在家庭里抚养的儿童就共一天的生活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结论是,由于设施中对儿童进行具体照顾的次数非常少,而且缺少促进儿童自然成长、刺激儿童行动以及充满爱情的态度,相反命令性的鼓动和事务性的态度过多,可能是导致“医院病"的原因。
总之,收容在设施中养育的儿童比在普通家庭中养育的儿童,其心身各方面的发展都会受到某种程度的障碍,其表现是不活泼、情绪反应迟钝,甚至还发现有精神病的倾向以及不会对人处世等等,这些就是所说的“医院病”的症状。智能迟钝以上,对在设施中养育的儿童所存在的问题-"医院病”,做了简单的论述。以下拟就智能迟钝以及缺乏社会性的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
据报告说,一般来说,智能迟钝的儿童在设施里以及走向社会以后都可以看到。不过,其迟钝的程度,因下述条件而有着相当的差距。①对每个人能给予多大的刺激量。,据报告说,保育员与儿童的比例有很大的影响,一个保姆看一个儿童时几乎看不到会出现智能迟钝。
②进入设施的年龄。一般情况是年龄越小迟钝越厉害。例如,根据哥尔特法尔布的研究,智能迟钝平均在生后四、五个月进入设施时为最厉害,另据贝勒司等人的研究,在三十七名青少年中表现智能迟钝的只有四名,而这四名都是生后六个月以前送入设施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