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治乱兴衰:百姓要为“军阀割据”买单?五代十国的残暴统治

2020-11-01新闻36

前言

在中国封建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历朝历代都会出现治乱兴衰的规律性发展特点。每当一个封建王朝发展到国家鼎盛、社会富足之时,在整体的社会发展秩序方面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或者明显的混乱,中央政府的权威能够得以充分发挥,我们就可以其为治世。

但是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即便诸如西汉、盛唐时期的强大国力,在经过了部分时期的辉煌之后,终究也会陷入封建社会发展中的衰落灭亡阶段。虽然我们常说封建王朝的这种频繁性的、规律性的政权更替的现象,是由于封建政治体制以及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影响因素。

但是笔者认为或许历代王朝在转向衰落之时,统治集团的高压统治、残酷剥削,或许也是导致社会出现动乱的重要原因。另外在中国封建历史时期的政权分裂割据阶段,实际上也是非常容易出现社会不稳定,特别是农民大起义的。

混战局面

五代十国时期便是如此,当时在中国内部不仅仅存在的是封建军阀势力的割据混战现象,更为令个政权统治者担忧的是,封建社会极为不稳定。我们要知道,一个政权的稳定与否,经济是否发展、政治是否稳定、军事力量是否强大,这都是重要影响因素。但是更深一步来说,影响政权稳定的是基层社会是否稳定,广大劳动人民是否真心拥护当时的统治政权。

人心所向不仅是古代封建王朝得以稳定,或者出现政权更替得以成功的重要风向标,在今天的国家治理方面同样起着非常关键、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是由广大人民创造,正是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演变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才会使得中国的上下五千年历史文明源远流长、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由此可见,人心向背实际上对于一个政权、一个民族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贞观政要》载:"今陛下富有四海,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国家历数,自然灵长。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也正是由于在封建历史时期里,统治集团对于人民的力量在多次农民起义中的领教之后,有了非常深入和成熟的认识,这也是为什么随着封建历史的发展,人民群众开始不断引发封建统治者的重视。比如,在一个新建立的封建王朝统治之初,一般都会进行一些惠民利民的封建举措,分配土地、降低赋税、农业补贴等等,这都是统治集团重视人民群众影响力的重要表现。

统治集团

另外农民起义作为中国封建历史时期的重要表现内容,实际上其大多发生在封建王朝的中后期,也就是统治力衰落时期,或者封建统治集团在实行了非常不利于广大人民利益之时,同样也会频繁爆发。这就充分说明,社会的稳定与否,不仅仅农民起义是否爆发有着绝对的联系,与封建统治集团所推行的政策,及其对于劳动人民的态度的关系也是非常大的。

五代十国时期固然是封建割据军阀势力相互征战、此起彼伏的时期,但是在军事力量的角逐的同时,由于割据政权的统治集团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增强自己的实力,经常会将劳苦大众作为自己剥削的对象。由此在军阀势力角逐之时,人民群众的频频反抗实际上也是该时期的重要表现内容,这是和当时统治者的腐朽统治政策,有着直接关系的。

逃难百姓军阀混战使得人民的生产生活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和破坏

五代十国时期的军阀混战实际上在唐朝末期就已经展现出来了,当时唐朝中央政府已经逐渐失去了对于全国范围的实质性控制,即便是自己的统治核心地区关中,其实也是出于军阀势力不断做大的局面当中。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全国范围内的军事战争逐渐发展到了高潮,各个地区的节度使和军阀势力纷纷依靠自己的军事力量,不断进行割据战争。整个中国北方地区,特别是黄河流域一直都是强大军事割据势力频繁进行战争的场地,这也使得在唐末就已经遭遇战争影响民众的生产生活,此时更是犹如雪上加霜。《新唐书》载:"贼渠率票惨,所至屠老孺,焚屋庐,又自关中薄青、齐,南缭荆、郢,北亘卫、滑,皆千里无舍烟。惟赵犨保陈,硃全忠保汴,仅自完而已。"

流民动乱

比如唐朝末期的蔡州节度使秦宗权,虽然只是一镇军事长官,但是却实行着非常残暴的军事统治政策。据说秦宗权每每带兵征战时,由于军粮缺乏,他竟然将一些冻死、饿死的民众尸体作为军粮,鼓舞军心。

南方地区的生产生活其实也不好过,唐末时期高骈作为江南地区一方长官,势力非常大,他死后手下的长官纷纷割据自立,相互征战。一向富庶的江南地区,一时间竟然也成为了军阀混战的战场。兵役负担严重导致社会生产的劳动力大量流失

五代十国既然作为封建军阀相互征战的混乱时期,那么各个政权之间的军备竞赛以及相应的军事力量大小,必然成为当时军阀割据混战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知道发生在唐朝天宝末年的安史之乱,经过了唐朝以及地方势力将近8年的时间才最终平定,但是这其中对于唐朝元气的损耗也是非常严重。

运送军粮

作为衡量古代封建王朝综合国力重要标准之一的人口,据说经过安史之乱的冲击之后,似乎损失了多达四分之三。此后唐朝的元气虽然有所恢复,但是在人口数量上始终未能超越前期,并且在唐朝后期相继遭遇了藩镇割据、黄巢起义等大规模 社会动乱的冲击,唐朝的人口数量不断减少。

五代十国阶段各国政权的军事力量,除了必备的军事武器装备之外,最为重要的就是作为战争主力的军人了。人口数目锐减的情况下,各个政权为了自己的野心和安全,不得不选择强制征伐兵役的政策。一般的老弱病残由于身体原因,必然不在征兵的范畴之内,但是大量的青壮年群体纷纷被强制征入军队。《旧五代史》载:"仁恭师徒屡丧,乃酷法尽发部内男子十五已上、七十已下,各自备兵粮以从军,闾里为之一空。部内男子无贵践,并黥其面,文曰定霸都。"

农村景象

他们被当时残暴的统治者大量投入在战场之上,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丧命,这就使得可以运用到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的劳动力骤减。其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正常的生产生活无法继续,饥荒愈发严重,再加上自然灾害的因素,使得当时农业生产颗粒无收经常上演。劳动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还要饱受家破人亡的悲剧,自然便会出现大量的人民起义了。百姓的赋税压力不断提高,使得民生问题愈发严峻

军阀混战的长期继续,经常使得当时的封建统治者丧失自己对于民生疾苦的关心,他们只在意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只在乎战争的结果,并且为了自己的胜利而不择手段。

比如在北方后梁政权与当时的节度使藩镇统帅李克用的争霸战争中,后梁为了能够竭尽全力阻止李克用军队的前进,已经杀红眼的后梁统治集团不顾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将当时影响范围极广的黄河掘开了。由此一来,大片地区被黄河淹没,成为了荒无人烟的泛滥区,当时被淹死的百姓不计其数,财产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战争的残酷

不仅如此,军阀势力为了能够发展自己的军队实力,同时保证自己腐朽统治的延续,向军队投入了大量的财政。也就是说,连年的军费不断上涨,大部分的军费都是通过政府的税收实现的,而税收的来源又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的。这样一来,百姓的血汗之钱却成为了封建军阀争霸战争的资本,百姓生活愈发困苦。

封建军阀统治者进行暴力经济剥削的方式无非两种,一是在原来两税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税收的额度。二便是通过增加各种赋税征收的门类,实现对于百姓的全方面剥削。本来生活已经十分困苦的百姓,这样的政府不推翻它,难道还要继续忍受吗?《全唐文》载:"库藏虚竭,支费殷繁。今天下黎民,莫非疲弊。天下州县,靡不凋残。加以率敛频仍,徭役重叠,尤宜抚恤,俾遂苏舒。勿谓愚而可轻,勿谓贱而可弃。"

刑罚残酷评价

五代十国作为中国封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混乱时期,其混乱不单单体现在封建军阀无休止,并且非常惨烈的争霸战争当中。当时发生频繁的人民群众反抗封建政权以及统治集团高压统治的斗争,也是当时社会混乱纷杂的重要表现,因此在考察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时,应当应用全面的眼光来分析、看待。

引发该时期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过按照五代十国特殊的军阀混战形势来看,其最主要的原因应当是和当时的战争有着密切关系的。封建割据统治者为了自己以及集团的利益,而不惜损害广大贫苦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实际上便突出展现出了当时封建政治的黑暗以及社会的无情。

再加上割据军阀纷纷强行征发大量的青壮年进入军队,成为他们进行争霸战争的棋子和牺牲品,本应该进行正常社会生产生活、养家糊口的青壮年,却纷纷丧命于战争前线。这成为当时封建社会经济不进,反而大幅度后退的重要原因。

缺乏青壮年劳动力的农业民众,不仅仅要照常缴纳田赋和人头税,甚至还要被强行征收各种从未听说过的苛捐杂税,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负担。在服从也是死,不服从也是死的状态下,广大民众自然拿起自己的武器发动反抗战争了。参考文献:《旧五代史》

#五代十国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