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崇祯死守京师,咸丰弃城而逃,哪一个皇帝做得有意义?

2020-11-01新闻14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被当作明朝皇帝的行为准则,前者是燕王朱棣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后迁都顺天府,后者是崇祯时期即使国事为难,皇帝依然死守,从来没想着逃跑。这一点成为后人津津乐道赞许的优点。

与之相比的是清朝时期,面对京师危急,无论是咸丰还是慈禧,第一个想到的都是弃城而逃,所以当时京师两次失陷,都遭遇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来八国联军烧杀劫掠。但是外逃的咸丰、慈禧等在站稳脚跟之后,立即以朝廷的名义集结军队,重新收拾力量,因为皇帝的存在,名义上还在一统之下,随后卷土重来,即使京师陷落,也没有造成其他的连带性灾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有意义的。

反过来,崇祯在李自成进兵京师的时候,虽然曾经动过移都的念头,但是在文官的挟持之下,不得不坚守政治正确的界限,死守北京,最终被李自成圆滚滚的豹纹,皇帝、大臣、太子等都无一漏网,接下来的结果就是和皇位不搭边的诸多宗室为了正统皇位继续你争我夺。

先后起来的有福王、桂王、唐王、鲁王、靖江王等宗室,和崇祯的血统越来越远,一方面各怀鬼胎,清军南下,被不费吹灰之的击溃。假设当时崇祯南移,那最少皇权还在,朝廷还在,就没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最少,大明还有一股向心力,不会散沙一样四分五裂。

所以,明清两朝,在面对同样难题的时候,一个死守,一个逃跑,两个王朝给人完全两种感觉不同的感觉,在面对生死存亡之际,两种选择两种结果,清朝咸丰北狩避难热河,甚至赢来了同光中兴,而崇祯殉难,大明王朝随之崩溃,崇祯死后五年时间,大明河山已经面目全非,屈居于两广、云贵的永历无力回天。这就是墨守成规和灵活运用的区别。

历史上,死节和偷生的例子并不少,唐朝时候,都城长安曾经多次陷落,但是皇帝带着朝臣避走,等集合力量之后在挥师反攻,就以此断断续续的延续一百多年。而宋朝靖康之难,金人南下,钦宗不让徽宗别走集合军队,最后被金人一网打尽,如果不是赵构成为漏网之鱼,那大宋就和明朝一样提前报销。

崇祯事情,南方在应天府还保留一整套的部属机构,三省六部、样样俱全,只需要皇帝南行,甚至假设太子南下都不会有后来乱七八糟的事情。像咸丰一路逃到承德,慈禧也一路逃到西安,甚至都落魄得要饭去了,最终还是保持朝廷核心不变,这样就有一个完整的势力,保持团结一致。

同样的困难,不同的选择,最终导致了不同的结果,歪史以为,国家大计之前,保存实力,不做一时争斗,来日方长的做法比墨守成规的寻死要好得多,所以清朝相对来说要聪明一些。虽然这样看起来不太光彩,但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京师的陷落或许无法避免,可明朝的灭亡不见得是注定的,假如崇祯或者太子任何一个选择南下,局势比当初的赵构要好得多,拥有完整系统的明朝肯定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历史或许就会改变!最起码会维持南宋的局面。

皇帝出逃不是什么好事,可是皇帝的象征性作用又是不可替代的,皇帝代表朝廷,代表当时的国家,只要他存在平安,那显示这个朝廷、江山还有希望,如果皇帝逞能死节,士气、希望等就一下子没了。尤其古代的法统、道统等长久的宣传维护下,只要皇帝的血脉,自然有着神秘的力量,有着无形的号召力、凝聚力,但是前提是活着。

像崇祯一样不仅自己死在北京,还带着自己的儿子一起死了。看起来挺有骨气的做法,可他这么做是对大明是不负责任的。 当时没到真正灭亡的时候,把自己的性命搭上,就等于白白送掉了江山。

#明朝#慈禧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