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孩子住宿后,父母如何面对"空巢时代"?可巧用"心理干预法"

2020-11-01新闻12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近些年来,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配备相应设施。相比以往,现如今绝大多数中小学都具备了住宿条件。

对孩子而言,住宿能够减少每天花费在往返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精力与时间,这对学习效率的提高大有裨益。

但是在不少父母看来,住校生活低龄化并不是一个好消息。毕竟孩子年纪尚小,此时就让他们凡事亲力亲为,未免过于严苛。

前段时间,一位宝妈在网络上发布的一则文章引起了不少父母的共鸣。

根据文章内容可以得知,这位宝妈前不久将7岁的女儿送入了当地的一所重点小学。

这所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十分严格,为了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校方规定,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学生一律要住宿。

起初这位宝妈很是认同校方的做法,毕竟现如今社会生活条件已经提升了许多,孩子在家中学习状态往往难以保持。

但是,在将孩子送入校园后的当天晚上,这位宝妈就开始后悔自己的决定。

"我不知道孩子在那边过的怎么样,她只是一个7岁大的小女孩,她真的能把自己照顾好吗?"

最终,这位宝妈还是选择接受现实,她在文章当中写道:"不知道为什么,明明刚到三十岁的年纪,我却感受到了六七十岁时的空巢感。"

在这篇文章下方,不少年轻父母纷纷留言,从他们的交流当中不难看出,这种空巢感早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社会现象。

那么,"空巢感"究竟会给父母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显著变化呢?"空巢感"的表现

1、担忧思绪挥之不去

孩子是父母心中最为温柔的存在,当孩子远离自己的身边,父母就宛若患上"被害妄想症"一般,总觉得有数不完的麻烦与危险潜伏在孩子的身边。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吃穿住行都将成为父母心里最担忧的存在。"不知道儿子在那边住的习不习惯"、"不知道女儿今天有没有多穿件外套"等说辞开始成为父母最爱念叨的内容。

2、时常勾起美好回忆

正所谓"失去才知道珍惜",孩子留在身边时,父母总觉得他们调皮、吵闹,有时候甚至因此对他们大发脾气。

可当孩子真的远离时,父母再回想起子女平日里那些调皮捣蛋的行为,又不免会心一笑,觉得自己的孩子特别可爱。尤其是在接触与孩子相关的事物时,不少父母难免会睹物思人,陷入对孩子的思念之中。

3、心理承受能力变差

正如前文所说,当孩子不在身边时,父母难免会出现"杞人忧天"的情况,而这也将导致父母对子女发生的一些状况过度紧张。

举个例子,如果孩子在父母身边摔倒,那么父母往往不会太过在意,甚至教训孩子走路不小心。

而如果孩子在父母视线之外摔倒,那么父母很可能因为无法确认情况变得十分紧张,更为严重时还会因为这样一个状况开始担忧起其他方面的安全问题。

不得不说,"空巢时代"似乎已经给父母们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压力。既然是心理问题,自然是要用"心理干预法"加以应对。以"心理干预"应对"空巢压力"

1、用"幸福递减定律"想一想

所谓的"幸福递减定律",指的是当我们在缺乏一件事物时,得到它能够带来幸福、满足感。相应的,如果我们什么都不缺,那么得到再多也不能带来幸福感。

平日里,父母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这让孩子处在什么都不缺的状态,所以不论父母对孩子多好,孩子也很难感受到这份幸福,自然也就不懂得珍惜。

反过来想,当孩子离开舒适圈、失去父母的照顾时,他们将逐渐认识到父母的良苦用心,这对于孩子孝心以及亲子关系的培养大有裨益。

想到这里,父母们也将感到一丝慰藉,不再因为孩子的离开而黯然神伤。

2、用"心理悖论法"想一想

"心理悖论法"指的是不对现有症状进行消除,而是通过主动诱导的方式,让症状出现或加剧,进而解决问题。

应用"心理悖论法",父母可以这样看待孩子的离开:如果孩子一直在家庭当中成长,那么他们不仅学不到更多知识,而且自身潜在的一些问题也无法被发现并解决。

这样一看,父母让孩子离开自己身边其实是明智的选择。

3、以自我充实应对空虚感

既然孩子的离开让父母的内心出现空缺,那么父母们不妨通过一些活动填补这份空白,以此减弱甚至是消除空巢压力。例如,夫妻一同进行体育锻炼、阅读书籍、观看电视电影等等。

总结

"空巢时代"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无可消除的产物,既然无法规避它,那么父母们就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与举措应对它,切莫因为这种空虚感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

我是海马妈妈,也是3岁宝宝的妈妈,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