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软实力”变生产力

2020-11-01新闻17

瑶族妇女农闲织锦忙。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长鼓舞。

老师在传承非遗文化。

瑶族民俗活动引来游人如织。

本报记者 王克础 通讯员 夏 燕 文/图

近年来,富川瑶族自治县通过发展非遗文化,以非遗+扶贫、非遗+旅游、非遗+电商等模式,将非遗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生产力,实现非遗活态传承。

据了解,富川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项,分别是《瑶族蝴蝶歌》和《瑶族长鼓舞》;《溜喉歌》等4项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公布三批共43项。

A 教授技艺 传承文化

“五岭山歌就是多,出门两步脚绊歌;世代种地又种歌,盼望走出大山窝……”贺州学院2018级学生潘水珍是听着“瑶族蝴蝶歌”长大的,她一直希望走出大山看看,帮助家乡脱贫。

她加入“扶瑶织梦”创新创业团队后,才体会到瑶族服饰中蕴含的文化魅力。在校内老师和校外传承人的指导下,该团队拜访了600多位瑶乡绣娘,录制了2600多个小时的视频,拍摄了3.7万多张照片,收集963件(套)原生态瑶族服饰,共绘制1254种瑶族纹样,建立瑶族服饰IP地址数据库。在实践中,他们探索出“高校设计生产+基地(扶贫车间)+绣娘(刺绣工坊)”的瑶乡扶贫模式,年产服饰1.02万件(套),各类工艺衍生产品3.6万件,带动了瑶乡的发展。

该团队设计的瑶绣作品还被许多博物馆收藏,有两种瑶绣图案作品还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征集,用于联合国商务笔记本的装饰。现在,贺州市的瑶绣绣娘达500多人,其中360余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返乡农民工,每年人均可增收1.5万元以上。

富川通过开展系列非遗文化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活动,让非遗保护和传承走进大众的视野和生活。文化部门在当地建立13个非遗文化传承基地、8个非遗文化传承点,每年开办两期非遗传承人培训班,进一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能力和水平,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教育部门将瑶族长鼓舞编成课间操,举办长鼓舞比赛,让孩子们从小感受民族文化,培养文化自信。

《瑶族蝴蝶歌》的旋律曾作为中央人民广播定时播放的乐曲之一,被艺术院校编入大学音乐教材,成为富川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B 挖掘文化 振兴乡村

留住传统技艺就是留住文明的记忆,让更多的后辈子孙们记住血脉与乡愁。

瑶族织锦技艺是平地瑶居住区妇女世世代代流传的一种传统技艺,至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李冬梅作为富川平地瑶绣第四代传承人,她不仅是民族传统的手艺人、也是守艺人、更是创艺人。在熟悉祖先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她不断摸索创新,将瑶族织锦技艺已经在原来只有5种颜色的基础上增加53种颜色。如今瑶族织锦技艺成功入选自治区非遗名录。她说:“接下来,我将融合衣食住行将富川瑶绣发扬光大。”

同样,几十年来,土生土长的李佛进一直没停止过对花炮文化的研究与实践,他带领弟子们活跃在湘、桂、粤边境和临县周边地区。他们为自治县成立十周年、二十周年大庆及盘王节制作了几十柱庆典大花炮,两柱观赏收藏型大花炮被富川瑶族博物馆收藏。他本人也获得广西工艺美术大师等荣誉称号。

如今,李佛进又谋划在大花炮发源地的家乡牛背岭村,将瑶族大花炮文化和瑶族抢花炮项目开发成旅游产业,借力瑶族抢花炮的民俗推上旅游市场,助力乡村振兴。

徐维生是富川葛坡老屋栎村人,考上广西师范大学声乐专业就读两年后,于2016年自动退学回村钻研家乡的非遗文化。平日里他穿着传统工艺染色的瑶族土布衣服;四处拜师走访,学习芦笙和长鼓的制作方法,还组织村民艺术团重学原生态瑶族长鼓舞。这一切,源于他对平地瑶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守。他说:“现在,懂得这些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了,我不想让它们失传。”

2014年,宋立泉从广州回乡创业,身为一个珠宝设计师,她看上家乡的非遗文化,利用瑶族长鼓舞、瑶族花炮、芦笙形象创造性地设计出富有瑶族特色的银饰产品,创造“盘王印”原创瑶银品牌,每年销售额达20万元以上。

C 文旅融合 脱贫增收

6月13日,富川“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启动仪式在该县莲山镇拉开帷幕。来自全县的40名非遗传承人代表与市民、游客齐聚上莲塘村。在活动现场,瑶族芦笙长鼓舞、蝴蝶歌、草龙、大花炮、织锦等一批瑶族非遗项目和传统技艺的魅力,赢得现场经久不息的掌声。观众们情不自禁的跟着唱起蝴蝶歌,跳起长鼓舞,学着扎草龙,画花炮图,绣瑶绣。

此次活动是富川瑶族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文旅融合发展的具体体现。

9月,富川古明城特色街区作为旅游景区正式对外开街运营,把蝴蝶歌、上灯等非遗项目列入街区表演活动,建起集展示体验和传承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非遗工作室,丰富了特色街区旅游项目,推动非遗项目“活”起来。国庆期间,特色街区迎来游客3万人次,比预期的还要好。

炒米油茶是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2016年该县朝东镇岔山村以“古村+互联网+美食”模式发展乡村旅游,以油茶和梭子粑粑美食作为亮点引来八方游客,很快就让岔山村成了“网红村”。如今,岔山村特色美食一条街发展到30家油茶馆,年纯利润高达二三十万元。

从2018年起,富川依托上灯炸龙节非遗项目,举办富川上灯炸龙节暨国际龙狮争霸赛,国内外龙狮专业队伍纷纷前来参赛,进一步扩大了富川非遗文化影响力。

当地人社部门组织非遗传承人开设瑶绣、织锦、扎龙等技艺培训班,让非遗手艺转化成职业技能。目前,全县共有300多人开办织锦家庭工坊,有5000多名贫困群众通过掌握非遗技艺实现脱贫增收。

#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