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具体成书时间不详。
有史记载,金陵世德堂刊本出自万历二十年,但早在嘉靖年间,就有地方性刊行《西游记》的记录。
因此,西游记成书时间不晚于万历初年,也就是说,传承至今已经有五百年。
为什么西游记有这么大的魅力?
名著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经久不衰。最大的推动力量,少不了民间的推崇。
西游记的故事中充满了宗教元素,使得故事的层次更加分明,结构更加饱满,趣味性也更上一层楼。
那么哪家对于吴承恩的影响最深?本文咱们详细分析一番。
从唐王治世,能看到儒家对于西游记的影响。君为臣纲,臣为君死,在唐僧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唐僧之所以要取经,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为了普度众生,另一个是满足唐王对于度化地狱众生的愿望,实际上是为了稳固江山。
因此,唐僧一路西行,最终完成了唐王的期望,带着三藏真经荣归故里。这是一种喜人的成就,相信很多人在看结局时,都会为唐僧归来感到激动。
这种情绪的源头在于何处?
实际上,类似于读书人的登科之喜。寒窗苦读十几年,终于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可。个中喜悦,恐怕是历朝历代儒家学子的至高追求。
唐僧取经归来,正满足了儒家对于报效国家的渴望,以及舒展个人抱负的释怀。
从天庭来看,吴承恩也深受道教影响。
道家神系受到历代的丰富,在大明朝达到了一个巅峰。吴承恩借鉴了道教的成果,谱写出‘天’在民间的无上地位。
自古至今,华夏子孙经历了漫长的农耕文明,大地产出是生存之本。种子从播种、发芽到收获的过程,蕴含着道生万物的真谛。
所以,秩序显得至关重要。而古人对于自然的崇拜,在天庭的概念诞生之初,便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神仙意味着天地规则,有了他们的存在,时令、节气、气候才能有序运行。满足了人们对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渴望。
可以说,道家文化影响了西游记的前半部分,那么后半部分就交给了佛家。
唐僧取经的整个过程,最隐晦的诉求,就是佛家从西方向中土扩张的欲望。
而于民间而言,中土的战争和苦难连绵不绝,道教的存在已经不能满足老百姓,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
因此,佛家的传播水到渠成。
纵观西游记,成仙和成佛的需求显而易见。同时,三教合一,也催生了由道入释的可能性,即使西游记广为流行,也不会受到道家的苛责和抨击。
下面开始本文的主题。
吴承恩写西游记,受儒释道的影响很明显。但实际上,还有一门学问,对其影响完全不亚于前三者。
开篇咱们说,西游记成书不晚于万历初年。而在当时,王阳明的心学已经是社会的主流思潮。
吴承恩自然也受到其思想的影响,将心学的核心融入到西游记之中。
说起核心,咱们有必要重新分析一下儒释道,比较之下,可能容易理解。
儒家的核心,笔者认为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出自北宋思想家张载之口。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仅仅是这样的一句话,充分表达了儒家的治世理念,与封建统治者的安民思想不谋而合。
比起狭隘的君为臣纲,这句话的胸怀更为宏大。不仅加重了儒家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同样在民间也确定了独尊儒术的地位。
唐僧取经,不仅是满足唐王稳固江山的渴望,还让生民有佛法所依,佛家经典在中土得到发扬,同样如果人人行善,万世自然得到了太平。
再谈道家核心思想。
从老子西出函谷关的那一刻起,道家思想中的核心——
无为而治
。于是转向了未知的轨道。
哲学思想开始成为神学的基础,修道成仙成为了道教的主流追求。
所以,我们往往将道家和道教分开来讲。
比较无为而治,统治者需要安抚百姓。而道德经中的‘使民愚之’也被曲解,让无欲无求的道家思想,成为了统治者的工具。
因此,笔者认为,西游记中虽然道教成分浓郁,但跟道家思想几乎没有什么关系了。
仙人、丹药、洞府,这其实是道教神系中的核心内容。
最后说佛家,佛教诞生之初,原始佛教中的思想更接近于哲学范畴。大多是关于宇宙、天地和解脱的哲思。
而当上座部和大众部佛教分家之后,佛家思想走向了一条神学之路。
随着漫长的传播,形成了诸多派别。但其核心经久未变,笔者以为《增一阿含经》中的一句话,可以概括佛家的思想核心。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这句话将佛家思想世俗化,也中和了与中土道家的冲突。可谓佛家在汉地流出的基础。
佛家的教化力量也出自这句话,唐王让唐僧去取经,目的在于教化地狱众生。同时,民间受到佛家的影响,也开始积德行善,可谓一举双得,何乐而不为呢?
说完三家的思想核心,咱们开始说心学。
如果说,道教成就了西游记的前半部分,佛家成就了其后半部分。那么心学便和儒家一样,存在得很隐晦,但却贯穿了整部西游记。
为什么这么说?
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便是著名的‘王门四句教’。
无善无恶是心之本体,有善有恶是心之动,至善至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良知。
总而言之,便是致良知三个字。
道教追求成仙,佛教追求成佛,儒家追求修身而成圣。
心学追求的则是良知二字。
什么是良知?跟内心分不开。
阳明心学将心分为俗心和圣心,而追求良知的过程,就是超凡入圣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技能和功夫,从学习、领悟到实践,便是知行合一。
说了这么多,西游记到底跟心学有什么关系?
唐僧师徒从个人经历,到西天取经的过程。便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整个过程,伴随着最后的结果便是超凡入圣。
金蝉子在佛说法时表现轻慢,被贬下凡尘转世;灵明石猴诞生便为神仙,因自负傲慢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了五百年;猪八戒本是天河第一神将,因酒后失德,调戏月娥被贬。卷帘大将也是同样的命运。
小白龙更加凄惨,只是打坏了定海珠,便差点被千刀万剐。
总而言之,师徒四人因缘际会聚到一起,开始了一场‘归心’的历程。
取经大任于三教都有着重要意义,但对于心学而言,更是师徒四人对于自身的一种磨练。
纵观整个取经过程,师徒四人都有着明显的心理上的缺陷。
唐僧胆小懦弱,孙悟空高傲自负,猪八戒懒惰多嘴,沙悟净左右逢源,小白龙太过缄默。
这都是俗心的表现,想要回归圣心,需要在‘事上磨练’。
而取经便是最好的途径。
经过十万八千里,九九八十一难,师徒四人从隔阂到团结,终于剪去了心中的魔心,回归到一心,最终达到了圣心的圆满。
对于西游记所有读者,这未尝不是一种激励和启示。阳明心学虽然在内地没有儒释道影响广泛,但却融入到俗世的各个角落。
只要有对圣贤的追求,心学便始终存在。也正应了阳明心学中的那句话:人人可以成尧舜。
通俗解释,这便是广义上的成功学。
综上所述,吴承恩受到心学的影响可见一斑。较之儒释道,甚至更胜一筹。
最后再多说一句,菩提老祖出场不多,但却奠定了情节推动基础。而让孙悟空最尊敬,也不敢怠慢的老师住在什么地方?
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斜月三星正是一个‘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