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楹联的昨天和今天
——《齐鲁楹联概说》学习体会
2020年10月16号到18号,泰山楹联研究院、泰安市楹联艺术家协会组织举办了“齐鲁联坛十秀聚泰山”活动。期间,我们邀请到了中国楹联学会第一常务副会长、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会长刘太品先生来泰安作主题讲座。
刘会长的讲座内容是“齐鲁楹联的昨天和今天”这样一个题目。第一时间听到的时候,大家可能都会想到,我就是山东人,这样近距离地讲座,能有什么新鲜呢。可是,当听完之后,却发现,我们对齐鲁楹联的了解和认识,实在是太浅显和缺少了。
刘会长在讲座中讲到:我们都是身处“齐鲁楹联”这样一个大的氛围之中,所以在我们的直觉中,我们是最了解“齐鲁楹联”的,但是事实上我们对“齐鲁楹联”的了解,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深入和透彻。
刘会长的这次讲座,按照时间、地域、人物,纵横地把这“发生在山东大地上的楹联文化现象”,全省古今楹联文化以及楹联的动态发展史,进行挖掘,分析,研究,整理,将其展现在大家面前。我们从讲座中得到的知识点有以下几点:
1. 在讲座里,刘会长把孟昶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称作“桃符偶句”。而不是直接称之为“春联”,这一点,颠覆了以往专家们对楹联定义,以及大家对楹联的习以为常的认知。
对联的基本属性,包含了文学性、实用性和谐巧性这三个组成部分,对联的历史,则是谐巧性的口头巧对最为久远,大概可以上溯到西晋时期,其次是实用性的“桃符偶句”,最早出现在北宋初年,孟昶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标志性的作品。
根据刘会长的考证,桃符与春联是两类相互独立的民俗传统,各有各的发展轨迹,宋元时期复杂多变的桃符图文中,偶然出现过一些独立使用的对偶句,同类的偶句,也出现在宋元时期的春帖子等民俗用品上。但是这时期还没有出现明确的对联文体意识。
2、刘会长得出一个基本的论断:“1500年之前是对联文体孕育的历史,1500年以后,也就是从明朝开始,才是对联文体发展的历史。”
直到明朝,一种全新的和普遍的春联习俗出现并盛行,表示自觉的春联文体的诞生。春联是对联文体大家族中最早出现的品种。我们由此才真正了解了对联的发展。
3、《中华对联大典》中,明代山东籍的对联作者约有十人左右,其中可以称为巨匠名家的,只有一位——山东章丘李开先。他是中国对联发展史上首个编辑出版个人对联集的人。代表了对联文体的初步成熟。
李开先的《中麓山人拙对》是中国对联发展史上第一部个人对联集,值得大书特书,更值得齐鲁联家为之骄傲和自豪。《中麓山人拙对》、《中麓山人续对》两本书一共收录对联作品1871副,这个数量在整个明清及民国联家中也是名列前茅,可以说为山东联界扬了眉,吐了气。
李开先在对联形式规则上的贡献,还包括长联分句句脚一平一仄式的交替安排,也就是前段时间被叫响的所谓“李式规则”。
4、进入清代后,山东的楹联文化随着全国楹联文化的发展而稳步发展,出现了泰安、曲阜、济南、潍坊等楹联文化较为丰厚的地域,但总体上缺乏李开先这样的联史上的一流作者。特别是在1840年以后,在湖南、江南的带动下,全国的楹联文化迅速发展到巅峰状态,山东因楹联名家数量不多,而滑落到全国中游偏下的水平上。
5、民国时期,山东一个重要的联家就是赵新儒。
赵新儒(1876~1952),原名赵正印,泰安县城(今泰城)人。著名泰山学者。1911年任山东提学使司,主办《齐鲁公报》,宣传革命。抗战期间,任宋哲元部秘书长。他著有《新儒联语录》。
这部《新儒联语录》是目前所知的,继李开先之后,山东楹联作者的又一本个人对联专集,但中间跨度已经隔了整整四百年。
6、刘会长在讲座中讲到了泰山“五岳独尊”的崇高地位,所以泰安一直是山东楹联文化最为丰厚的地域之一,这也成为泰山被命名为“中华楹联名山”的一个历史背景。”
当年“中华楹联名山”评选时,刘会长是评委之一。刘会长选择首先从泰安开始为大家梳理讲解山东各地的楹联发展。我作为泰安人,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同时也深深感到,作为泰山人,要为泰山的楹联文化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徐学利
2020.10.26
作者: 徐学利
徐学利,女,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主席助理兼教育处副主任、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泰安市楹联艺术家协会会长、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泰山楹联研究院院长、泰安市老年大学诗词联教师、泰安市岱宗诗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