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边境谈判,翻译串通对方,泄露底牌,为何中方仍能签下平等条约

2020-10-31新闻21

清朝末期,清政府内外交困,面对西方列强的洋枪火炮只能选择被动挨打,在西方列强施压下,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但是,这种局面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康熙年间,清政府与俄国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就是个相对平等的条约。不过,即便是这个看似没有吃亏的条约,在签订过程中康熙还是被俄国人狠狠地摆了一道。

17世纪末期,俄国人经常骚扰我国东北地区。按理说,关外是女真人发家的地方,清政府不可能放任不管。但是,满清入关之后,偏偏不怎么重视这块地,只管驱逐其他民族的人,却不怎么开垦保护,边防力量非常薄弱。

面对俄国人三番五次的骚扰,康熙非常头疼,虽然他下令俄国人来一次就打一次,可是没完没了的纠缠依然让驻守的士兵疲惫不堪。俄国那时实力也不算太强,尽管有火枪和火炮,但是东北幅员辽阔,要想打退清军,一口气吞下确实有点难度。

后来,驻防东北的清军越来越多,俄国人一看,这根本不是对手,就主动向康熙求和。俄国人打不过来,康熙帝又忙着镇压关内的叛乱,无暇顾及东北,两方一拍即合,决定在谈判桌上把这事解决了。

清政府这边的想法是以尼布楚为界,最差也要保住额尔古纳河,这不是个苛刻的目标,康熙还是不想打仗,留些地盘给俄国人居住和通商是没问题的。

俄国代表戈洛文的野心就比较大了,他想以黑龙江为界,把整个外东北都划入俄国,底线则是占领雅克萨,让驻扎的清军退兵。俄国人虽然狮子大开口,但是他们也没有太多把握,毕竟当时俄军实力差,真打起来未必是清军的对手。

不过,俄国这个代表戈洛文却是个工于心计的人,在谈判正式开始之前,就给康熙设了一局。两国谈判,有一个角色非常重要,那就是翻译。俄国人根本不懂汉语,而清廷内外也找不出一个会俄语的人,两国折中,选择用拉丁语进行谈判。

当时,康熙身边有一个传教士叫做南怀仁,他原本是尼德兰人(即荷兰),是个虔诚的基督徒,34岁选择远赴东洋来到中国传教。南怀仁跟在康熙身边,备受信赖,这个人既懂天文历法,又掌握机械原理,康熙把他当作自己的科学老师。

康熙打吴三桂的时候,火炮出了问题,就是南怀仁率人紧急修复的,虽然满朝文武大臣能干之人很多,但是,康熙对南怀仁一直高看一等,吃穿用度各种优待还封了个二品的官衔。一个传教的洋人能坐到这个位置,是相当了不起了。

决定和俄国谈判后,康熙就找到了南怀仁,他要南怀仁帮他联络两个拉丁语翻译,参与本次谈判。南怀仁把自己熟悉的两个传教士推荐给了康熙,一个叫张诚,一个叫徐日升,分别是法国人和葡萄牙人,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西欧传教士,而且都在清廷供职,职位还不低。

康熙采纳了南怀仁的意见,他觉得这两个翻译既然是西欧人,和俄国也没有什么瓜葛,应该能秉公办事,在派这两人出发谈判时,康熙还给他两都赐予三品顶戴,希望这两人能好好当差。

岔子就出在这里,俄国代表戈洛文在谈判前就用皮毛收买了这两人,收了贿赂,徐日升很爽快地就把康熙谈判的底线告诉了戈洛文,在谈判的过程中,他是各种通风报信,歪曲事实,不断地利用技巧向清政府施压。

在这两个内奸的窜掇下,清政府与俄国整整谈判了八个月,最终以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为界,划分两国领土,这个也基本上到达康熙帝谈判前的心理底线了。

表面上看,清政府并没有吃大亏,但是,当时两国交战的战况是清军明显占上风,如果继续打下去,清军获胜的概率非常大。要是没有张诚和徐日升从中作梗,索额图也不会对东北人民的抗俄斗争坐视不管,如果清军支援东北人民,说不定一分地也都拿不走。

可惜没有如果,谈判结束,一锤定音,历史已经成定局。这两个传教士到底也不是大清子民,怎么可能效忠大清,他们只会效忠于自己的“利益”。

更令人惋惜的是,康熙帝直到谈判结束也没有察觉到翻译的异常,对待传教士还是颇为信任,这为日后大清和西方列强的斗争埋下了祸根。

#近代史#康熙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