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隋文帝初创科举的目的是什么?为何后来废科举又废学校

2020-10-31新闻77

隋文帝杨坚出身名门望族。相传他是西汉太尉杨震的十四代世孙。其父杨忠,是北周名将之一,早年随宇文泰在关西起义,赐姓普六茹氏。立过大功,位至柱国、大司空、隋国公。后来,杨坚推翻北周周静帝,自立为帝,定国号为隋,改元开皇,建都长安。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攻灭陈国一统天下,结束了西晋灭亡之后接近三百年的分裂,设立三省六部、实行科举,影响了中国未来一千多年的历史,经过隋文帝的励精图治,迎来了历史上有名的开皇之治。

隋文帝

科举制度在我国存在的时间长达一千三百余年,它的开创者是隋文帝杨坚。既然隋文帝能够开创科举,说明他是一个极其重视教育的皇帝,然而在他晚年竟下令废除全国各地的学校,仅留下一所国子学,要知道,开皇年间隋朝人口达到700余万户,只招72个学生,那升学压力不是一般大。

为何要实行科举

科举制其实是一种选官制度。在科举考试确立之前,各个朝代选官制度大概有世卿世禄制、军功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

世卿世禄制是春秋战国以来的带有世袭性质的选人制度,在秦朝以后已经绝迹。

世卿世禄

察举制是汉朝以来最流行的选官方式,在汉代察举常科中,孝廉是最重要的一科,亦得人最多,出了许多名人 。基本方法是各郡国定期向中央推荐人才,由中央进行甄选任用。其弊端在于察举推荐之权很大部分是在基层,所以时间久了,地方州郡只推荐自己的关系户,这就导致政治大族的出现,如汉末袁氏的四世三公。

孝廉

九品中正制是在三国时期出现的,也是靠察举、推荐,但负责推荐的大中正官员由朝廷派出,地方上的豪门大族无法再垄断推荐权。这一项制度的弊端是过于看重门第出身,没过多久,原本就掌握着舆论和选举权的豪门大族,再次实现了家族与政治的合流,出现了所谓的“下品无高门,上品无寒士。”这种现象在东晋时代登峰造极,王、谢等大家族轮流执政。

九品中正制

军功制起源于战国末期,盛行于秦朝,到了汉朝本已被消灭。但到了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武人得势,又意外地复活了。

秦军功爵制

总而言之,无非是之前做官有两个标准: 第一出身贵族,第二才是才能,并且都要靠关系, 因为这个原因就形成了很多势力集团,严重威胁皇权,为了打破这种局面,隋文帝杨坚实行科举制选拨人才。相比以前靠人脉做官的制度,科举制严重打击了隋朝的豪门贵族,加强了中央集权。

科举制的初创及废除

为实现国家对各级学校的有效管理,隋文帝杨坚创设国子寺,令其从太常中分离出来,使其成为国家教育部门的最高行政机构,使学校教育在国家政权中有了独立的地位。国子监设置祭酒一人,专门掌管国家教育事业,是最早的中央教育行政长官,而在此之前,教育一直是隶属于其他部门的。国子祭酒下设主簿、录事各一人,统领各官学。国子监和国子祭酒体制的设置,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个巨大的进步,使学校教育有了社会组织的保证。从学校体制来看,隋朝中央官学除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还设有书学(习文字)、算学(习计数)和律学(习法令)。这一创举,让开皇年间出现了“京邑达乎四方,皆启黉校……讲诵之声,道路不绝,中州之盛,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已”的盛况。

国子监

然而,隋文帝杨坚在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六月却下了一道诏书:儒学之道,训教生人,识父子君臣之义,知尊卑长幼之序,升之子朝,任之以职,故能赞理时务,弘益风范,朕抚临天下,思弘德教,延集学徒,崇建痒序,开进仕之路,伫贤之人。化有名,空度罗时,未有德为代范,才任国用。良由设学之理,多而未精。今宜简省,明加奖励。(《隋书高帝纪》)

诏书颁发后,隋文帝杨坚下令“国子学惟留学生七十人,太学、四门及州县学校并废”。一时,全国各级学校一律被废除,只有国子学保留70名学生而已。隋文帝的诏书虽然承认儒学和学校对于兴德教、移风易俗,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重要作用,但竟以各级学校在校学生“徒有名录,空度岁时,未有德为代范,才任国用”为理由,下令废除各级学校。所谓的“今宜从简”,实际上等于废除各级学校。

纵观隋朝科举,其包括常科和特科两大类项目。常科是指常年定期举行的考试科目,特科是临时指定的科目。以秀才科为例,大约从开皇七年创立,到隋朝灭亡,科考的秀才及第者只有11人。而据有关统计,隋朝常科、特科及第的一共也只有89人,无疑是作用不大。

另外,科举和学校在看似公平的竞争下,其本质并不公平,来看一下这些学校的介绍。国子学:受教育者为三品以上的官员子弟。太学:受教育者为七品以上的官员子弟。庶学:受教育者为八品以下的官员以及平民子弟。从上面可以看出,家里没有权力或者金钱的,其实只能望学兴叹。

为啥隋文帝这么不用心

好好的一个科举制度,而且是自己一手发明出来的,隋文帝为何不用心推广呢?其实文帝的本心,或许根本就不在发扬光大制度本身,而在于用制度实现其他目的:夺回官员任命权!

南北朝及以前的朝代,中央政府的选官权只到达州郡长官这一级,自州郡以下的属吏,比如刺史的副手长史、司马,以及各部门执行人员诸曹参军等官员,都由州郡长官自行选拔,这样很容易造成地方割据。州郡长官是本地真正的一把手,举之使之升天,按之使之入地,谁也不敢不听长官的,朝廷的权威却极度弱化。

北方原本是北周的天下,许多原北周勋臣盘踞在地方上。杨家夺了宇文家的天下,他们能忍,现在又在他们虎口中夺食,谁也不知道会有什么后果。隋文帝灭陈后强行推广北朝文化,曾经引起激变,所以贸然夺回全体官员的任命权,无异于火上浇油。

其实,科举制相当于隋文帝想出来的一个折衷办法。通过科举考试者,由吏部统一铨选授予官职,其中六品以上的供选者,由吏部尚书亲自甄选分配,六品以下的由吏部侍郎负责分配。选官权一下子从地方州县上交到中央。一时之间,官员任命权以另外一种面貌,悄悄地完成了从地方到中央的转移。从这个角度理解,一切就都豁然开朗了。

科举制度

隋炀帝复开学校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重新恢复了崇儒兴学的政策,在他即位第一年,就在诏书中写道:“君民建国,教学为先,移风易俗,必自兹始。”唐人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说:“炀帝即位,复兴教诱。”杨广恢复了被杨坚废除了的国子监、太学以及州县学。“教习生徒,具为课试之法,以尽砥砺之道。” 杨广不仅兴办学校,还访求遗散的图书并加以保护。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

隋炀帝

然而,隋炀帝在国家初建、根基不稳的情况下大兴土木,修建京杭运河和东都洛阳等耗费人力的工程,尤其是在修建大运河时期动用人力过多,民心尽失,加上对关陇集权的政治改革和三征高丽,导致了统治危机,这也是隋朝后来灭亡的导火索之一。

#隋唐#君王皇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