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巴渝风 | 与抗倭名将俞大猷齐名,他竟是巴南人

2020-10-31新闻31

巴南鸟瞰图

在重庆市巴南区的东北边陲,坐落着一个名为麻柳嘴的小镇。据传,十六世纪中期,麻柳嘴栽植有许多麻柳树,且地处长江边20米左右高的崖上,两旁有沟,其形如嘴状,故名麻柳嘴,后发展为集市,名麻柳场。

她东携涪陵,北连长寿,西与渝北隔江相望,风景优美,拥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麻柳荷叶,就发源于此。木鱼山、五堡山自然风景区也坐落在这里。这里山峰耸立,树木葱郁,空气清新,景色怡人,每年造访游客络绎不绝。

五堡山登山步道

木鱼山清代古庙遗迹

麻柳嘴夕阳

麻柳嘴飞行体验

与江津莲花石、朝天门灵石、江北耗儿石、涪陵白鹤梁、丰都龙床石、云阳龙脊石并称为“川江七大枯水石刻”的巴南(巴县)迎春石也在麻柳嘴镇。宋绍兴年间状元冯时行开启刻石留题后,元、明、清有识之士,赋诗留题,旱刻石鱼标迹,以示后人。

迎春石水文石刻

麻柳嘴镇不仅风景优美,还人杰地灵。明朝边关栋梁——李文进及其夫人也长眠于此。

李文进,字先之,号同野,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出生于四川重庆府巴县,历任衢州府(今浙江衢县)推官、给事中、浙江按察副使、山西按察使、大同右卫、副都御史、宣大总督等职。

他成长于一个官宦之家,曾祖父名叫李洪,曾为驿丞;祖父,名叫李源潔,曾被赠予奉直大夫、户部员外郎;父亲李邦,官至奉直大夫、户部员外郎。

李邦育有6个儿子,李文进在家中排行第四。受到家庭影响,年少时,李文进入当地县学读书,并立志从政为官,报效国家。学生时期,李文进勤勉刻苦,在27岁时考中了举人,一年之后,又考中了进士,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

敢于针砭时弊 直言进谏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李文进任衢州府推官期间,兢兢业业,清廉正直,是明朝一位不可多得的好官,深受百姓爱戴。《巴县志》有载:“李衢州……性英毅有节。”李文进因政绩优异和秉性刚正,任职衢州府后,很快就被朝廷提升为吏科给事中,不久后又被晋升为礼科右给事中。

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是明朝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都察院御史互不统属,但可互相弹劾。由于六科给事中要求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各行政部门失职违法行为,拥有规正君主不当言行、封驳朝廷诏令和臣民奏章、稽查六部和地方政务等重要职权,所以,明朝对六科给事中官员的任用十分严格,其升降任免几乎都由皇帝亲自定夺。

任吏科给事中期间,李文进就大胆谏言净化吏治、惩处行贿,请议广积储蓄、整治奸商,勘察边事、条陈边计。尤其是嘉靖二十四年,他与明朝重臣——时任都察院御史的赵炳然提出边计十二条,对明朝防御蒙古进犯宣大山西地区(今山西大同一带)起到了重要作用。

奋力抗击倭寇 爱民护民

早在明朝朱元璋时期,倭寇就小规模地骚扰我沿海一带,到了明嘉靖年间,愈加猖狂。1552年,倭寇又进犯浙江。

抗击倭寇

此时,给由海道副使丁湛被朝廷罢免,朝廷命李文进代替丁湛,前去清剿倭寇。于是,李文进与时任宁波、台州诸府参将的俞大猷(与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的明代抗倭名将)共同制定周密的抗敌计划,率军在海上击破倭寇,焚烧倭船五十多条,打了一个漂亮仗。

此后多年,李文进等明朝官员在浙江一带奋力抗击倭寇,为保护沿海一带的社会安宁和百姓周全,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李文进被提拔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大同。

有雪霜洁白之操 青史流芳

李文进以文官督武事,是明朝“文臣重者”。为官期间,因谏言、边功、军务等方面的卓著功绩,屡受朝廷重用、奖赏。他善识人才,不贪功居傲;清廉正直,不徇私枉法。俞大猷称:“李海道有雪霜洁白之操,有忠贞纯一之心,有经济匡理之才。有体悉民隐,真如父母之于子……”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嘉靖四十一年三月乙巳(1562年4月24日),李文进逝世,享年54岁。其逝后,朝廷“赐祭葬……祭葬加一等”。因此,三品官级的李文进逝世后,享受了二品官级的丧葬待遇。

李文进夫妇墓葬平面及剖面图

李文进夫妇墓葬发掘现场

2012年底,考古工作者在巴南区麻柳嘴镇梓桐坝村石马湾发掘出李文进夫妇的合葬墓。该墓地有三层拜台,拜台前分布有石人、石马、石虎、石羊、望柱等石像生和石质建筑构件。

李文进夫妇墓葬石马

从随葬品来看,李文进夫妇的墓室非常简朴。其夫人的墓室虽保存完好,亦无任何随葬品。由此可见,李文进虽贵为明朝嘉靖时期乃至有明一代的边关栋梁、治世能臣,却清廉节俭。

李文进夫妇墓碑题刻

为弘扬李文进“英毅有节”的品格和“在位谋政”的实干精神,巴南区纪委监委号召全区党员干部利用主题党日、干部职工会等契机,学习了解李文进的生平事迹,强化廉洁意识,以身作则,正确行使手中权力,用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本色。

巴南区党员干部、学生到该区博物馆参观学习李文进生平事迹。

作者:徐 杨 李 娟

责编:徐 杨

校对:张洪瑶 杨曼艺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近代史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