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明朝一学者评价司马光,揭开其另一种面目:文人祸国,比武将更甚

2020-10-31新闻18

谈到司马光,我们对他的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那个家喻户晓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了。相传小时候司马光跟小伙伴再院子里玩耍时,一个熊孩子掉进了大水缸里,其他小孩儿都慌了手脚,只有司马光沉着应对,并且砸开了水缸,救了那熊孩子一命。

从此,司马光聪明、冷静和成熟的形象就被我们铭记。但除了这个故事之外,司马光的一生其实相当精彩,也有许多功绩。司马光的天才是毋庸置疑的,他出生于1019年,到了1038年就考中了进士,那年他才刚刚19岁而已。

考中进士之后,司马光就开始了自己的仕途之路。可1039年时,他的母亲却突然病故了,仕途正得意的司马光不得不回乡为母亲守丧三年。可母亲的坟头还没守完,1041年时,他的父亲又去世了。

司马光为此大为悲伤,便将自己埋进了书本里,暂时不问世事了。等到1044年,守丧结束后,司马光才重新回到仕途,先后做判官、主簿和知县,并几次三番为民造福,受到了百姓的爱戴。

于是,1046年他就被擢升进京了。等到1053年时,他就当了殿中丞,并且成了北宋史官。也就是这段时间里,司马光开始了对历史的研究,并通过官方渠道网罗了 天下史料,精进了他个人的学识。

后来,他有成为了谏官,其中对朝廷皇帝的很多谏言都高瞻远瞩颇有道理。可惜宋仁宗和宋英宗都常常不纳其谏言,使得本就国力衰退的北宋更是雪上加霜。一直到这里,司马光言行几乎都无可诟病。

可明朝学者陈汝锜评价说,北宋靖康之变并非是因为王安石,而是因司马光而起,是司马光导致了北宋最终的覆灭。他的这一说法并非没有根据,至于其中缘由则需要继续展开司马光与王安石的故事了。

王安石也是才子,在文学与政事上都颇有研究。但不同于司马光的是,王安石在仕途上更加激进。但也正是因为这份激进,让宋神宗看到了王安石的才能,1069年,宋神宗就同意了王安石的变法之策,因为当时的北宋已经如落日夕阳了。

王安石的变法也同样激进,他主张彻底革除旧制,建立新的秩序以达到复兴北宋的效果。但他的变法动了当时一些保守派的奶酪,因此等到1070年后,就形成了关于拥护与反对两个立场的党派,开始了派别之争。

而司马光就是保守派的代表人物。但跟其他保守派不同,司马光并不为自己的利益而反对变法,而是他看出来王安石变法内的弊病,是为了北宋而反对改革一派。但同样的,司马光也在党争的过程中走了极端,他到后期几乎反对所有改革。

而这一点也在其为相之后体现了出来。1085年,宋神宗去世后,王安石失去了最大的靠山,改革彻底失败。保守派的皇太后高氏开始把控朝政,并立即任命司马光为北宋丞相。

司马光上台后,立即将新法比作毒药谏言,并将之前反对变法的人士召回朝中,而倾轧之前改革派的地位。结果致使北宋彻底腐化再无生气,国力更弱,最后被金朝击破,1127年,北宋正式灭亡。

而1085年,已无实权的王安石听闻自己奋斗一生的改革事业就要被司马光和高太后付之一炬,心中幽恨之下,最终于次年也就是1086年病逝。也正因此,那个明朝学者陈汝锜才说靖康之难始于司马光而非王安石了。

#明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