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元朝以来,评书、戏曲、小说等民间文艺中,以宋朝为历史背景的并不少,比如 杨家将 故事、包公故事。这些故事中的人物,既有真实的宋朝人(但情节故事完全是编造出来),也有虚构的宋朝人,比如杨家将故事里的 穆桂英 、包青天故事里的公孙策,历史上是没有这几号人的,他们都是民间文人创造出来的文学形象。
但是,这些虚构的人物一般有历史原型,他们的原型是谁呢?咱们来说道说道。
1、穆桂英
穆桂英最早出现在明代小说《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中:“有一女名木金花,又名木桂英……”其后,在明清民间文艺中,被演绎成穆桂英,成为家喻户晓的杨门女将。但北宋的杨业家族其实并无穆桂英。她是民间文人虚构出来的。
一些历史学者认为,穆桂英的原型应该是世居北宋西北边境的鲜卑族大姓慕容氏,原因有二:一,“不管是‘穆桂英’,还是‘木桂英’,其音之急读,与‘慕容’二字音相近”;二,历史上,杨业的后人曾与鲜卑慕容氏联姻,《保德州志》载:“延昭子文广,娶慕容氏,善战。”这个慕容氏,当为穆桂英的历史原型。
顺便说一下,戏曲小说中的杨延昭之子、穆桂英之夫 杨宗保 也是虚构的人物,历史中的杨延昭之子,是杨文广。
2、 杨四郎
“杨家将”故事里的杨四郎,在宋辽“金沙滩之战”中被辽人俘获,萧太后见他长得一表人材,又有一身好武艺,爱才心切,便将琼娥公主(又有铁镜公主、桃花公主、明姬公主等说法)许配给他,招为驸马。十五年后,杨四郎过关探母,助宋破辽,与家团圆。这个故事,被京剧及众多地方戏编为《四郎探母》。
这个杨四郎,也是虚构出来的,不过有人物原型,那就是景德元年为促成宋辽“澶渊之盟”作出很大贡献的王继忠。王继忠原是宋朝将领,咸平六年,契丹数万骑南侵,王继忠领兵御敌,兵败被捕,辽国太后“知其贤,授户部使,以康默记族女女之”。景德初,契丹又发兵南侵,王继忠从中斡旋,促成宋辽订立和约。他的经历,与杨四郎故事有近似之处。
3、王延龄
杨家将故事与包公故事中都有一个叫“王延龄”的贤相:“他宽厚仁慈,刚直不阿,清正廉明,做事果断,是北宋初期难得的一位好宰相,也是龙图阁大学士包拯的恩师”。但这位王延龄也是史无其人,有研究者提出,他的历史原型是北宋名相文彦博。
《宋史?文彦博传》载:“文彦博立朝端重,顾盼有威,远人来朝,仰望风采,其德望固足以折冲御侮于千里之表矣。”王延龄的人物形象与他相接近;而且,文彦博前两字“文彦”的转音,即为“王延”,民间文艺中的王延龄本名“苞”,亦与文彦博的“博”字音近;而且,历史中的文彦博对包拯确有提携之恩。
4、八贤王
杨家将故事与包公故事中还有一个贤王,即“八贤王”。他的原型是宋太宗的第八子赵元俨。据宋人记载,赵元俨“性严毅,威望著于天下。士民识与不识,呼之曰‘八大王’”。 元俨又有“贤王”之美誉,民间文人显然是将“八大王”与“贤王”合而称之为“八贤王”。
5、庞太师
《三侠五义》之类的包公故事当中,有一个著名的奸角、大坏蛋—— 庞吉 庞太师:“原是个谗佞之臣,倚了国丈之势,每每欺压臣僚。又有一班趋炎附势之人,结成党羽,明欺圣上年幼,暗有擅自专权之意”。但北宋并没有庞吉这个人,倒是有一位庞籍,姓名读音相同,所以不少人都以为庞籍就是庞吉的原型。然而,历史上的庞籍,并不是作威作福的皇亲国戚,而是一位敢捋虎须的正直官员。读者若以庞吉为庞籍,那是让庞籍背了黑锅。
不过宋代确实出了一个庞吉式的皇亲,叫做 张尧佐 。张尧佐是仁宗皇帝宠妃张贵妃的伯父,去世后赠封太师。不过,张尧佐实际上也没有小说人物庞吉那么坏,更不敢有“擅自专权”的表现;只不过是一名趋炎附势的平庸官员,“徒缘私宠,骤加显列,是非倒置”,让人看不顺眼而已。
6、 公孙策
在清代小说《三侠五义》与电视剧《包青天》、《少年包青天》中,包公身边有一位见多识广的得力助手,叫做公孙策,是开封府的主簿。但这个公孙策其实是清朝文人根据当时的刑名师爷形象塑造出来的文学人物。宋代的衙门是没有师爷的,当然也没有公孙策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