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再读《六国论》——大宋盛世的背后,苏洵到底在跟谁碎碎念?

2020-10-31新闻19

01

写这篇文章是因为上高中的时候学过苏洵的《六国论》。

苏家老爷子非常生猛,上来第一句话就写: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一句话就给整个文章定了基调。所以我就很想感兴趣,这个三字经里面写的:

“苏老泉,二十七, 始发奋,读书籍”的苏老泉,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苏洵,公元1009年生,即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

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

三苏祠雕像

笔者最早认识苏洵,不是因为他的那篇《六国论》,而是因为文学爱好者把他和他的儿子苏轼和苏辙。合称为“三苏”。

唐宋八大家里面,他们父子三人就占了三席。还因为那句儿时的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的典故。

这么说来,苏洵应该算得上是比较成功大器晚成的例子了!

北宋嘉佑初年,公元1056年。

苏洵47岁这一年他带着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来京应试,并且谒见了当时的文坛大佬欧阳修,欧阳修十分欣赏苏洵的文章,并且向朝廷推荐苏洵,于是苏洵在文坛文名大盛。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057年,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双双应试及第,真正进入政坛,公元1060年苏洵经韩琦推荐,被举荐为秘书省校书郎。

说白了就是一个管理国家图书馆藏书的工作,相当于是图书馆管理员。

战国的老子先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的毛主席都做过这个工作。

苏洵的这篇六国论应该是在1056年至1060年这段时间里面写成的。

02

下面我们来好好地读一读这篇文章,看看已过不惑之年的苏洵,究竟想说啥?

《六国论》中心论点十分清晰,只要是读过这篇文章的人都十分清楚明白地知道苏洵到底想说的就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接下来,苏洵指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秦国通过战争得到的土地和六国贿赂秦国得到的土地有百倍之巨,六国祖先好不容易披荆斩棘得到的尺寸土地,子孙们不重视,拿来送给别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即使这样也只能得到“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北宋仁宗皇帝时期,曾经发生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北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地处西北的党项政权脱宋自立,建立西夏政权,西夏方面书信通知北宋朝廷,希望他们承认这个事实,但是北宋的君臣认为应该出兵讨伐西夏不臣之罪。

于是第一次宋夏战争爆发,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平协议,史称“庆历和议”

宋夏之战

这个和议达成了政治方面的内容就不在这里提及了,这里主要提及一下几个比较有意思的地方:

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

每年还要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2万两,绢2.3万匹,茶1万斤。

宋夏签订庆历和议的时候,苏洵应该在35岁左右,国家面临如此奇耻大辱,用金钱换来和平,是每一个国民的心头之痛。

现在,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应该知道苏洵的这篇文章是影射什么了吧?

这还不是全部,就在宋夏两国掐架的时候,原来北方的契丹人,开始来勒索北宋朝廷,其实辽国见北宋和西夏正在打仗,于是趁机要求增加岁币,其实说白了就是在勒索。

史称“重熙增币”。

这次增币事件就是在澶渊之盟的基础上,再增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的条件,屈辱的北宋朝廷只得接受这个局面。

宋仁宗永昭陵建筑

在当时的条件下,北宋接连被西夏和辽朝政权勒索,和东方六国被秦勒索有啥区别?

于是才有苏洵老先生拍案而起,大声疾呼:弊在赂秦。03

我们在把心思收回来,回答一个问题:弊在赂秦!

翻开《史记》,据我的了解,秦国取得土地的方式,主要以战争获得。

譬如函谷关外的河西之地,譬如韩国的上党郡,譬如韩国生产铁器的重镇宜阳,再譬如巴蜀之地。

上学那会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深深地以为,六国灭亡确实是因为弊在赂秦,但是笔者认为,事实的情况并不全是这样的?

那么,如果不是弊在赂秦的话,苏洵这么写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文以载道,苏洵这么写就是想让执政者看到,让执政者可以以六国之故事警醒,“赂秦”这条路是不对的,“辽夏之所大欲,北宋之所大患”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苏洵写这段话就更有意思了,因为就在宋夏战争的前后,北宋朝廷发生了一场重大的仅次于王安石变法的改革运动,史称“庆历新政”。

由文坛老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发起,新政发起了包括富国强兵,整肃吏治,严肃法治等诸多措施,但是由于范仲淹是一个好文人而并不是一个好的政治家,并且他改革的过程中侵犯了很多的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使得原本是希望国家富强的改革受到了诸多抵制。

“朋党论”的说法也在最后喧嚣尘上,导致范仲淹的改革没有得到完整的实行,最终改革失败!

但是在这里苏洵的意思就很明显了,你把贿赂辽夏的钱拿来送给国家的人才们使用,把割让出去的土地分封给天下的谋臣们,大家齐心西向,齐心北向,睡不着觉的恐怕就是西夏和辽了。

苏洵也是个洞察人心的高手,且不说他对文章的分寸感的把握,既不指责国家施政者的政策,又委婉的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理有据,不卑不亢,而且隐隐还有据理力争的感觉。

苏洵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写的散文还是非常有力量的,文章论点鲜明,论据有力,非常有说服力。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文章的最后,苏洵先生终于图穷匕见,抛出了最后一句杀手锏的隐喻:现在天下这么大,如果我们还是要重复当年六国的故事,那我们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辽宋夏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