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苦难酬国,仇深敢忆家?
一身存汉腊,满目渺胡沙。
落月翻旗影,清霜冷剑花。
六军浑散尽,半夜起悲笳。
——夏完淳《即事三首》其二
父亲兵败自杀时的情景,不断在夏完淳的脑海里显现,无论是醒着的时候,还是在梦中。
只见父亲面向北方,身体直立站在水深及腰的松江塘中,倔强地把头埋入水中一动不动,直至溺亡。亲友们下去收尸时,他仍然保持着这一姿势,背上的衣服还是干的。
那一刻,站在岸边的夏完淳已全然不顾哭得昏死过去的母亲,望着水中的父亲,他毛发如针、咬碎钢牙,痛心彻骨。父亲刚烈殉国的情景,更加坚定了他继承父亲的遗志,抗清复明、必死报国的决心。
明末,崇祯皇帝殉国,北方陷落后,满清异族大举南侵,南方战事亦是一片惨烈。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顺治二年(1645年),摄政王多尔衮再次下达“剃发令”。清初满人的发式并不是像现代清宫影视作品中那样只剃前额部分,后面编成漆黑油亮发辫,而是在后脑部仅留有金钱大小的面积蓄长发,打成辫子,由于蓄发面积很小,所以辫子十分细,就像老鼠尾巴。所以汉人称其为“金钱鼠尾”辫。汉人成年后就不再剃发,这与汉族传统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观念相严重冲突。尤其在汉人知识分子看来,这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士可杀不可辱! 所以,在南明时期,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时刻,汉人知识分子精英阶层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壮怀激烈的抗清民族英雄,夏完淳便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流星。
流星,因其短暂,因而耀眼。夏完淳,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其父为“江南名士”夏允彝,进士出身,曾在崇祯朝为官。夏完淳“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九岁出诗文集《代乳集》,有“神童”之称,名噪一时。十二岁从师“复社”抗清名士陈子龙。十四岁起随父亲、老师起兵抗清。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明王朝大厦将倾之际,一个年仅十四岁、才华横溢的名门少年,毁家靖难,不畏生死,毅然投入义军以抗清救国为己任,夏完淳的早熟、才气、英勇着实令人惊叹。只可惜,他过早离世,未尽其才。
顺治二年,南明战场上,清军攻城拔寨、一路凯歌,已成一统天下之势。而明军则丢盔卸甲、节节败退,地盘不断缩小,形势岌岌可危。
父亲兵败身死后,夏完淳投奔太湖义军(白头军余部)任参谋,继续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但长白荡一战,清军松江提督吴胜兆使奸细混入义军中,加之义军首领吴易大意轻敌,导致太湖义军全军覆没。夏完淳泅水侥幸得以逃脱,随后他召集散落各地义军残部继续与强大的清军周旋。
“落月翻旗影,清霜冷剑花。”亲友兵败身死的噩耗不断传来,反清复明的希望日渐渺茫。十五岁的夏完淳匆匆完婚后,离别了新婚妻子,在抗清义军中写下这清冷、幽寂而又沉郁、苍凉的诗句。“落月”、“清霜”这两种意象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局势的严峻危急,也仿佛预示着某种不祥。
顺治三年(1646年),亦是南明永历元年,鲁王监国二年。是年初春,出海逃亡至舟山的监国鲁王朱以海得知夏允彝已于去年九月殉国后,赐谥夏允彝为“文忠”公,并遥授夏完淳为中书舍人。夏完淳写谢表,连同江浙抗清志士数十人名册,交与负责海上往来通信的反清志士谢尧文,使其赴舟山呈与鲁王,以共商大计。不料,谢在漴阙候船时,身着“宽衣大袖,形迹可疑”,被清军游击陈可截获,审出窝藏的通海文书,将其解送至松江提督吴胜兆处。
吴胜兆,明末辽东人。原是明朝武官,清军入关后被迫降清。吴具有一定的军事才干,为清廷肃清江南抗清势力立下不少汗马功劳。但吴也是个反复无常的大老粗,后因贪污、抢劫等问题受到到上司的处罚,心生不满又萌生反清复明之意。
1647年3月间,陈子龙、夏完淳抓住机会怂恿吴联络浙东义师起事反清,策划营救谢尧文等。但吴用人不当、计划不周、事情败露被杀,导致清当局查获夏完淳所书谢表、花名册等。陈子龙后亦因事被捕,同年五月,于解送南京受审途中趁看守不备投水自尽。
清摄政王多尔衮对此案十分重视,严令在南京总督军务的洪承畴务必要一网打尽花名册所列反清复明分子,夏完淳被列为首要通缉分子。
夏完淳得到风声,躲避在嘉善岳父钱彦林家中,后于六月底潜回松江,决定渡海至舟山鲁王处,再图大举。临行,回家拜别母亲,不幸被清当局侦获逮捕,八月初,取水道解往南京受审。
上海松江区古称云间。临行,夏完淳抱定了誓死的决心,知道此去南京必定是有去无回,怀着对山河、故乡的无限眷恋,于是就有了这首悲壮慷慨的《别云间》: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铮铮清霜剑,翩翩美少年。夏完淳身长八尺,目如朗星、面如冠玉,气度雍容,面对清军毫无惧色。清军官兵见者无不暗暗称奇,一路上对他礼遇有加,并没有为难他。
夜半船过细林山,夏完淳方从清军口中得知老师陈子龙已经于几个月前投水自尽殉国。回忆起恩师对自己的悉心教导,亦师亦友的战友情感,不觉泪流满面。望着凄清的秋月,茫茫的江水,孤寂的山林,夏完淳一夜无眠,挥泪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细林夜哭》:
“细林山上夜乌啼,细林山下秋草齐。
有客扁舟不系缆,乘风直下松江西。
却忆当年细林客,孟公四海文章伯。
昔日曾来访白云,落叶满山寻不得。
始知孟公湖海人,荒台古月水粼粼。
相逢对哭天下事,酒酣睥睨意气亲。
去岁平陵鼓声死,与公同渡吴江水;
今年梦断九峰云,旌旗犹映暮山紫。
潇洒秦庭泪已挥,仿佛聊城矢更飞。
黄鹄欲举六翮折,茫茫四海将安归?
天地跼蹐日月促,气如长虹葬鱼腹。
肠断当年国士恩,剪纸招魂为公哭。
烈皇乘云御六龙,攀髯控驭先文忠。
君臣地下会相见,泪洒阊阖生悲风。
我欲归来振羽翼,谁知一举入罗弋。
家世堪怜赵氏孤,到今竟作田横客。
呜呼!抚膺一声江云开,身在罗网且莫哀。
公乎公乎,为我筑室傍夜台,霜寒月苦行当来。”
及押至南京,洪承畴亲自审讯夏完淳,企图劝降这位早已声名远播的少年才子,以笼络江南士绅。
洪承畴,号亨九,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崇祯年间任蓟辽总督,在松锦之战被俘后投降清朝,深受皇太极礼遇。清军入关后,顺治帝、摄政王多尔衮对洪承畴更加器重,委以重任,授洪承畴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秘书院大学士。顺治二年,多尔衮任命其为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总督南方战事。
“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贼中耳!归顺大清当不失官,必定前途无量。”此时,坐在堂上、身着清朝一品大员官服的洪承畴面带微笑看着他说道。
夏完淳挺立不跪,斜目曰:“尔何人也?”旁边衙役叱喝:“大胆!此乃总督军务洪大人!”随后,有狱吏在其旁低声告之:“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洪亨九先生。”
夏完淳听罢,故意昂首高声道:“我闻亨九先生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帝(崇祯)震悼褒恤,感动华夷。吾常慕其忠烈,年虽少,立志杀身报国,以效仿先烈英举。”
左右差役忙告诉他洪大人还活着并没有死,那是谣传,堂上的这位“大人”正是洪承畴。不说则已,夏完淳仰天哈哈大笑,指着洪承畴声色俱厉地骂道:“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闻之,曾经御祭七坛,天子亲临,泪满龙颜,群臣呜咽。汝何等逆贼丑类,恬不知耻!敢伪托其名,以污忠魄!猴冠虏服虏帽冒允堂堂亨九先生,实狗贼耳!”
洪承畴此时已面如土色、神沮气夺,无辞以对,只得摆手退堂。随后即下令将夏完淳一干人等全部处斩,不再审问。
自古忠义不能两全,国之将灭,何以恋家!对于已有身孕的新婚妻子钱秦篆,夏完淳充满了内疚与牵挂。钱秦篆与夏完淳同岁,其父钱栴,字彦林,为嘉善著名才子,与夏家为世交。夏完淳与钱秦篆青梅竹马,感情甚笃。他在南京羁押期间谈笑自若,创作了许多慷慨激昂的诗歌,但写给妻子的这首《卜算子 ?断肠》痛彻心扉,十分感人:
“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
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
十二玉阑干,风动灯明灭。
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
时其岳父钱彦林亦被捕,意志沮丧,言语间萌生偷生之意。夏完淳勉励道:“人固有一死,今与岳丈大人同为国慷慨赴死,以见陈公(陈子龙)于地下,岂不亦奇伟大丈夫哉!”
1647年9月19日,在南京西市刑场,夏完淳与其岳父钱彦林等30余名抗清义士一同就义,年仅16岁(一说17岁,实际年满16岁)。
临刑,夏完淳转身面对明孝陵方向,傲然挺立,拒不下跪。此时,刽子手亦被他的浩然英气所震慑,手握屠刀却战战兢兢,竟不敢与之对视,过了许久,只得举刀从他的喉间划过。夏完淳屹立不倒、目视前方,鲜血顺着他的腿流淌下来,染红了脚下的土地。
十五日后,悲痛欲绝、失魂落魄的钱秦篆产下一个不足五斤的早产男婴,然而,三日后即不幸夭折。可叹!夏家满门忠烈,一代忠良绝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