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轩尼诗作在线演讲。
作为一位芯片架构设计大师,约翰·轩尼诗正在致力于人生的又一场冒险——用更好的架构和算法来“武装”超级芯片,从而破解人工智能(AI)可能陷入的算力瓶颈。
昨天举行的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式暨“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主题会议上,轩尼诗通过在线演讲表示:“我们不能再依赖半导体技术的突破,不能仅仅增加芯片上晶体管的数量。”他认为,人工智能必须借鉴人脑这部“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机器”。
由于领导开发了RISC(精简指令集)芯片架构,2018年,轩尼诗获颁有“计算机领域诺贝尔奖”之称的图灵奖。除顶尖学者和工程技术专家,轩尼诗还有更多身份——MIP芯片公司创始人、斯坦福大学前任校长、为众多硅谷明星提供早期投资的“硅谷教父”……
“人工智能在近十年取得了重大突破。”轩尼诗随后话锋一转,指出和10年前相比,围棋AI的算力提升了30万倍。如此陡峭的攀升曲线,足以让世界上任何其他增长相形见绌,也包括用以描述芯片算力增长的著名标尺——摩尔定律。按摩尔定律,芯片的运算速度每18个月就要翻番。近半个世纪来,摩尔定律支撑着全球芯片业持续地玩命冲刺,最终使得一台掌上设备具备了过去一台超级计算机的“智商”。
面向未来,摩尔定律以及全球计算机的算力,是否还足以支撑AI继续这么“疯跑”下去?“我们所熟悉的方式将不再正确。”轩尼诗直言不讳,“不能再依赖半导体技术的突破,不能仅仅靠增加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而且,过去几年,摩尔定律事实上已经显著“失速”,轩尼诗表示,出路在于为AI设计全新的芯片架构,从服务于通用的计算任务,转向针对“神经网络”训练的需求来工作,也就是说,芯片要从“通才”变“专才”。
仅仅在芯片上做文章,也许不足以填满AI的“算力胃口”。大脑的能量效率远远超过AI——目前,训练大规模神经网络需要消耗的能量,大约是大脑的1000倍。“人脑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机器。”轩尼诗说,“如果要实现人工智能的梦想,我们就必须搞清大脑为什么能在那么多方面胜过计算机。”
那么,AI何时才能全面超过人脑?轩尼诗援引了两种说法:“乐观主义者认为,这件事10年内就会发生;但其他很多人则认为,这需要40年。”至于个人观点,轩尼诗没有透露,或许答案就藏在他新一代芯片架构与算法的研发冒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