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我院党委书记、心血管内科主任王景峰教授团队成功完成 全国首批、华南地区首例3.0TMRI兼容心脏起搏器(Astra)植入。此首例起搏器植入的落地, 标志着我院心内科心律失常起搏治疗进入到MRI全身兼容的3.0T时代。
王景峰教授(中)团队完成华南地区首例3.0T&1.5TMRI全身兼容起搏器植入
心悸、昏厥反复困扰患者,植入“神器”解决心病
患者杜伯今年76岁,却被反复心悸困扰了两年多,期间还晕厥过6次。入院后,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符合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由于杜伯高龄,考虑到未来患有其它疾病可能需要进行MRI检查诊断的需求较高,专家团队考虑选择Astra经静脉起搏器植入。
心血管内科主任王景峰教授和副主任陈样新教授经过术前缜密治疗方案讨论,同杜伯和家属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后,选择了国内首个3.0T&1.5T MRI全身无限制兼容经静脉起搏器Astra和兼容3.0T &1.5T的主动电极5076进行植入。
王景峰教授介绍,Astra起搏器植入术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通过腋静脉穿刺建立通路,将起搏导线放置到心腔内部,并在患者胸前制作一个小巧的囊袋放置起搏器。杜伯的手术过程顺利,用时仅40分钟就圆满完成。术后杜伯反应良好,大部分是起搏器主导的心跳,出院后即可恢复健康生活。
3.0T&1.5T MRI全身兼容起搏器植入后影像
起搏器治疗进入“3.0时代”,使用寿命长达15年
据了解,经静脉起搏器是治疗心动过缓的重要手段,自该技术问世以来,就为无数患者解除了病痛,使他们重获新生。由于起搏器患者平均年龄在65~70岁左右,正是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以及骨关节疾病的高发年龄。中国数据显示,33.8%的起搏器植入患者具有 MRI 扫描的真实需求。随着临床中对影像技术精准度要求的提高,3.0T MRI技术应运而生。
陈样新教授介绍,与1.5T MRI相比,3.0T MRI具有扫描速度快、图像质量更清晰的特点,并能够提供更丰富的诊断信息,给患者带来更多临床益处。越来越多的医院也将3.0T MRI作为常规影像检查的首选,因此临床中对于3.0T MRI兼容起搏系统的需求也更为迫切。
陈样新教授展示3.0T&1.5T MRI全身兼容起搏器
Astra起搏器是国内首个3.0T&1.5T MRI全身兼容经静脉起搏器,打破了以往植入起搏器患者只能接受1.5T MRI检查甚至不能接受MRI检查的局限,让患者可以自由选择3.0T MRI或者1.5T MRI扫描,从而拥有了享受更优质医疗资源的机会,也打消了患者和医生在植入器械上的后顾之忧。
“Astra起搏器是国内领先的技术,可以提供长达15年的超长预估使用寿命,大大提升了患者的植入体验。”陈样新教授介绍,这次 华南地区首例植入开启了3.0T MRI兼容的新纪元,也代表着中国的起搏器治疗正式进入了“3.0时代”,希望这项创新技术和疗法可以快速推广和普及,给更多患者带去希望。
王景峰
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首届名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我院党委书记、心血管内科主任。担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房颤卒中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美国心律学会委员(FHRS)、《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副总编辑等。在医疗、教学、科研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陈样新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我院大内科副主任,心血管内科副主任。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预防医学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代谢心血管病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中青年电生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健康管理协会高血压防治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在冠心病、心律失常与心力衰竭等领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在其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造诣。在心血管急危重症的诊治方面颇有心得,特别在晕厥的诊断、心脏起搏等心脏器械植入方面拥有丰富经验。
责编:黄睿、刘昕晨
审核发布:欧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