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泉州晚报》
“泉州是座神奇的城市,这里完整地保存着唐代以来的传统文化思想体系,可谓是文化传承有序、思想协同发展的典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更是人类社会的文化遗产。”
在日前举办的泉州市申遗和遗产保护推进专题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汪勃,化身古城的“古代规划师”,从考古学视角剖析泉州古城规划、建设及文化传承历史脉络,并为古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送上“金点子”。
泉州古城门朝天门夜色流光溢彩。(陈起拓 摄)
泉州六座古城门
皆以开元寺为中心
汪勃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江苏工作队、扬州唐城考古工作队的队长,长期主持扬州城遗址考古工作。去年年底,他开始参加泉州古城的考古工作,从那时起,他的脚步遍及古城大街小巷。
泉州老君岩,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道教老子石刻。(陈起拓 摄)
“闲不住”的汪勃,一遍遍地“走读”古城,他通过寻找古代城池与山脉、河流、重要建筑之间在方位和朝向上的关系,为考古工作提供了重要方向。令他惊喜的是,在泉州开元寺、文庙、清源山等处,他看到了沉淀着的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在反复踏勘和测绘后,他发现开元寺与古城的有趣联系——五代时期泉州罗城的七门形制出现后,除了正南门之外,其他六座城门皆以开元寺为中心;而若把临漳门和仁风门、义城门和通淮门、通津门和朝天门两两连线,得到的三条线,恰好在开元寺交汇。
开元寺(陈英杰 影)
不仅如此,汪勃还在开元寺找到了两条中轴线,一条是大雄宝殿的中轴线,另一条是大雄宝殿中心至东西塔连线的垂线。从这两条中轴线延伸开去,为考古工作者寻找泉州的南外宗正司与市舶司遗址,指明了大致方向。
汪勃认为,开元寺大雄宝殿的中心及其中轴线,是泉州城的规划原点和精神之轴;各种寺塔比比皆是,而能构成天盘缝针且至今还保存在地面上的,目前知道的也只有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和东西塔构成的测绘体系了。
泉州城至今保存着
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体系
“我的老师安家瑶先生说,泉州是座神奇的城市。来到泉州后,我深有同感!”短短数月一晃而过,但汪勃对泉州古城的了解和感情与日俱增。
多元文化城市,西街基督教堂和开元寺和谐相处。(陈英杰 摄)
在他看来,泉州城不是都城,规模也不大,却在宋元时期海洋贸易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城池建设和城市生活也反映出唐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传承,以及与诸多外来文化思想兼容并蓄、和谐共存等特点。
泉州市舶司遗址(资料图)
最难能可贵的是,泉州城保存着众多考古上的“唯一”:泉州市舶司遗址,或为唯一可以较为完整揭露出来的古代“海关”遗址;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或为唯一尚能发掘出来的南宋时期的宗正司遗址;泉州番佛寺或为国内发现的唯一印度教遗址,出土有重要的泰米尔文石碑……泉州的这些“唯一”,也值得历史学、宗教学和建筑学等进一步研究。
位于泉州旧汽车站内的番佛寺遗址(资料图)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少城,可是完整体系性地把唐代以来的传统思想文化传承下来并保存至今的城址,也只在泉州城见到了。”汪勃进一步解释道,晚唐之前、晚唐五代、两宋、元明清等时期,泉州重要建筑的朝向至少有五种,这五条重要建筑的中轴线,反映出了唐宋乃至明清时期较为完整的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体系。
少建设广宣传
古城保护可“做减法”
汪勃说,泉州城是文化传承有序、思想协同发展的典范。古城保留至今的传统文化独具特色,有待弘扬发展。
“古城的保护,对文化传承、文脉永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汪勃建议,泉州古城的保护既要宏观性规划,明确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在发展、建设和生活之间寻找平衡点,有长远意识、有计划、有特色地发展建设;同时可以“做减法”,梳理古城肌理,疏通城市经络,少建设、广宣传,开创文化搭台、文化唱戏的泉州模式。
与此同时,汪勃认为,泉州的发展可以逐渐增加文化旅游经济所占比重,借助靠山、有水、临海的自然环境,分片区呈现出具有唐至明清时期完整古代思想文化脉络的优势。
泉州晚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来源:东南早报
记者:张素萍
编辑:黄婧
审核:吴泽华